张爱玲的伤心,是落在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

2021-12-27 188 0 举报/投诉

上海最后的老字号之──朵云轩

文 | 物道

民国以前,文人写诗唱和都用国产手工制纸,以毛笔书写。他们往往认为市井卖的笺纸太俗气,于是自制笺纸,以标榜其高雅不入俗流。不过朵云轩的笺纸出现后,文人却争先恐后地买了起来......

笺纸,泛指优质精美的纸张。张爱玲在《金锁记》里曾写道:“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朵云轩信笺上的这颗泪珠,折射的不仅是三十年前上海的旧月亮,恐怕也还是张爱玲自己和胡兰成那段被辜负的爱情。

除了寄存伤心,在当年,一张朵云轩信笺,也牵动了无数有情男女的欢心。往往姑娘寄出一张饱含思念的书信,男子收到后便将信的内容记在心上,将精美的朵云轩信纸小心翼翼收藏,不知比现在打字传情意境美上多少倍。

不只传情,朵云轩信笺更是旧时文人骚客的最爱。纸之精致华美,尺幅较小者,叫“笺”。文人骚客写信诉衷肠,或者诗兴大发的时候,就在有花纹的纸上题字,以表雅趣。由于笺纸都很漂亮,所以又称花笺。

传统的笺纸加工有染色、洒金等好多种工艺。书写时用花笺,字漂亮的可以锦上添花,字写的一般可以遮丑补足。想来最需要花笺的不是字写的行如流水的古人,反而是我们这些提笔忘字的现代人。

朵云轩“择吉开张”

清末光绪年间,在上海河南路上有一家普通的笺扇商号,这家经营信笺和扇面的艺苑便是日后声名大噪的朵云轩。朵云轩,其“朵云”二字,源出于五代韦陟,传说他常以五彩笺纸书信,落款字如五朵云,后人因称书信为“朵云”。

1900年7月,《申报》在一个并不起眼的位置连续几天刊登一则广告,笺扇庄“朵云轩”即将在上海“择吉开张”。当时没人没想到,这个商号会延续百年之久,成为现在上海当之无愧的老字号。朵云轩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的木版水印作品,为人们收藏各朝各代的佳作提供了机会,故一直被坊间文人所津津乐道。

为文人雪中送炭

朵云轩的创办人沈吉甫开店经营文房四宝,却不只着眼于生意,更重以书画结交知音。凡有书画同好上门,总是请上雅座,端上香茗,聊上半天。收到好东西,便常常唤来三五知音,展开字画,切磋许久。时间长了,上海滩上许多文人雅士都成为朵云轩的好朋友,朵云轩也有了“书画之家”的美誉。

张大千初来上海,对自己书写题跋不满,朵云轩遂牵线他投于名家曾熙门下;沈尹作品无人问津时,朵云轩慧眼识珠,助其声名鹊起;章太炎常以书法“润笔”补贴家用,朵云轩老板时常登门求字,不论取字多少,都留下润笔50银元……彼时,沈吉甫更与赵子云、王一亭、倪墨耕等一批书画界名流交往甚密,又都喜爱昆曲,常常聚集在朵云轩写字作画、吹拉弹唱,朵云轩俨然成了文人的心归之处。

百年前的精神贵族

化繁为简,有时不尽然是好事。对于习惯了简体字、用敲键盘代替握笔的我们来说,花时间写一封信难,更别提还要讲究纸张的纹样和质感。速食年代,让人们对讲求精致生活的慢生活大加排斥,连稍微讲究的人也要被压上一顶自带贬义的“老古董”帽子不得翻身,传统文化在大多数人眼里早已成为过时之物。

亦因此,像朵云轩这样的老字号就更让人眷恋。

曾几何时,在朵云轩里满是一身才气的文人骚客。大家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切磋书画本领,也会为哪个花笺的纹样好看争论半天。那时的朵云轩里,即便战争频仍,文人之间依旧惺惺相惜,不忘对老祖宗传统技艺的热忱。比起没有任何信仰的我们,也许那个年代的人,才是真正精神上的贵族。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