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帖》
苏轼《寒食帖》第四行中“花泥”二字之间的牵丝,特别诡异。我很早就读过《寒食帖》,不知读过多少遍,一直搞不懂,这一笔为什么这样拐弯?上网看到台北故宫收藏的真迹数字化高清版,可以判定这个牵丝是自然的一笔书写,不是事后涂改。经过反复琢磨,我给出了一个解释: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这是苏东坡的习惯动作,无意。右横收笔顿下,再挑出左旋下。第十五行“死”字、十六行“起”字的末笔,笔势相同。第五行“闇中”、第七行“头已”的上下牵丝,笔势近似。第四行“闻海”、第九行“如渔”,下字起笔都是三点水,上字收笔都是惯性的顿笔再左旋下,笔道相通。那么,为什么“花泥”之间的牵丝,不走近路绕大弯?
惯性动作注入了激情,笔锋挑出而左旋下过猛,牵丝长,弧度大。请看上字“花”的“化”部右边,一点逆翻下,又一顿逆翻左旋下,激情奔腾。不愧为艺术大师,奔放中有节制。苏东坡倏然警觉,位置不对,赶快回头,笔锋迅速回归常道,这是有意。
不容停顿,没有犹疑,拐弯的全部书写动作都发生在这一瞬间。有意融入无意,理性渗进激情,还是那么自然,临时从宜。这是书写汉字的绝技!这是书法字组的绝唱!
瞬间成永恒。苏东坡非常自信,曾经奋笔挥洒,卷后留下很长一段空白,“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后人作跋,东坡先生期待的,恐怕不是赞美,而是理解,心灵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