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作画方法步骤密切相关。其作画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和九个方面。
第一步:勾勒—上墨—补笔
1.勾勒
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画石,往往一勾一勒。用笔勾线,是为画“骨”,对画面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
“画笔勾勒,如字横直”。对于用笔,他讲求中锋,重视收笔回转。偶尔用侧锋。他以为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他要求用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所谓“折钗股”,又不妄生圭角;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石”。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大势。写生稿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一勾一勒,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2.上墨
在勾勒的基础上,将每块石,每座山分清楚.上墨分湿淡墨和干淡墨。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混沌。上墨以淡墨为主,但也可以用浓墨。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上墨分湿淡墨与干淡墨。这些淡墨,由干湿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例如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可用在远山处。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干淡墨可用在画水。反之,倘以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可用来画水。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实际情况而定。从墨色的变化来说,干湿对比,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3.补笔
勾勒和上墨后,在不周到处补笔完善之。再有,画上产生“肉多骨少”时补笔完善之。
第二步:点墨或点色—墨破色与色破墨—泼墨(彩)铺水—焦墨宿墨理层次
4.点墨或点色
黄题画云:“细而不纤,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彩,北宋人画,浑厚华滋,六法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百遍而成。”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同时又用以补气。点彩宜虚不宜实。
补笔之后,黄宾虹有时站立,对全局画面,作一番细心的观察,待心中有了一个谱,再行点墨或点色。黄宾虹山水画的奇妙,往往出于他的“点”。黄宾虹用起来,千点万点,铺天盖地,所用秃笔,如在纸上跳舞,圆点、扁点、尖点、梅花点、胡椒点交错使用,从而在“墨团团”里,使一局山水分外爽朗又韵味无穷。
黄宾虹在山水画上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他在画中,原有墨线作皴,当其嫌墨太轻或太单调时,即顺笔势加点,既加皴同时又补气,这个办法,他七十岁才悟到的。
对黄宾虹的画中墨点,有人嫌他点得太黑,有的以为他的用墨浓重是晚年目疾所使然,这是误解。他是八十九岁患白内障的,到了九十岁的秋天,经过医师手术后,双目恢复大部分视力,当其画写意山水时,仍然用墨浓黑,点染厚重,可见他的这种用墨,正是他晚年的艺术风格。
对于设色,黄宾虹用墨,将彩色以点擢的方法点上去,故称之为“点色。”关于“点擢”,黄宾虹说,可以三五点,也可以千万点,但有一务,“点宜虚不宜实”。点与点之间要显出灵空,哪怕密点,也要有灵空,不应使事业与点胶着。点还有多种,其中有“钻点”,点上去名胜铁钉,拔不出来;有“浮点”,点上去松动、灵活;有“方位点”,点上去有助气势。势有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点应顺势。总言之,点黛施朱,要重轻不失,切不可“点不逮意”,脱离画实际的需要,也不可“床上安床”,一切要为了更好地表现山川的特色。
5.墨破色与色破墨
运用这种破色、破墨法于创作,技术需精练是其一,关键在于用得适当与否。黄说:“墨点冲破彩色与彩色渗破墨色,感觉不同,前者性和,后者性烈。”黄宾虹所谓“墨破色性和,色破墨性烈”。怎么理解?如何运用?潘天寿说:“如画郁郁葱葱的山头,宜用墨破色;反之,葱葱有余,郁郁就不足。又如画松,画山阴夹谷间的松,松针添色,宜用色破墨;画山顶或大路间受阳光普照的松,宜用墨破色。”有时,黄宾虹将墨破色与色破墨混合运用,看去不可分辨,这又是一种方法。他的有些作品,很难分出哪是墨破色,哪是色破墨,浑然一体,似无法则。但是,只要细细体味它,就可以体会出它是"入乎规矩而出乎规矩"是一种“无法而有法”。
6.泼墨(彩)铺水
使干与湿,枯与润,浓与淡,远与近,虚与实等对立统一于画面。象给小娃娃脸上披一层薄纱,既使人隐约地看得见娃娃的眉目口鼻,又给娃娃的眉目口鼻都统一在薄纱的平面上而成为整体。黄宾虹泼墨,无非是要将画面的整体感加强。泼墨得法,还起一定的组织与调节作用,如山川有氤氲之气、如云烟有体质、江南之山苍润,泼墨可助之。他画的富春山色,就用泼墨成之,由于用水足,画面清盈,似有光泽。
7.焦墨—宿墨理层次
用焦墨宿墨来强其骨。焦墨,笔渴而浓。若是笔渴而淡,称之为焦淡。用焦墨枯笔,并善于润湿出之,所以获得"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但若用是不好,干与润没有统一起来,画面就会出现“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之弊。
第三步:铺水—宿墨点提精神
8.铺水
主要用于接气。铺水,用的并非清清的水,而是利用笔洗池中含墨的水。黄宾虹作画,泼墨与铺水所不同的地方,仅仅是铺水似去画一幅“给娃娃脸上披的那层纱”,比之泼墨的更薄更透明。
9.宿墨提神
宿墨,即由作画者将磨好的墨汁,墨滓储蓄起来,不湿也不全干,近粘液状。谨慎用之,用以画龙点睛,将画挺起精神。至于点多少,点在何处,视情而定。“浓宿”,浓到如漆。若用上好的墨作宿墨,既黑又发亮。“淡宿”,系用旧墨脱胶所致,画到纸上,墨渍沉在纸上,渍旁化开有水渍痕,看去似“淡墨”。有时,浓宿、淡宿可混用。宿墨也可当作色彩用,当墨点层层点染时,用上几点宿墨,更加醒目。画烟雾迷蒙,黄宾虹则以宿墨掺少许藤黄点染,然后铺上水,化开之后,立见奇效。。“黑墨团中天地宽”,也正可以用来形容黄宾虹山水画的用墨特色。宿墨不易用,因为当笔墨干后,笔笔已经分明,欲加宿墨不能浑融,稍有败笔,就暴露无馀.所以用宿墨用笔不能拖、涂、抹,必须笔笔落点上去.他说:“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
除此之外,还有渍墨、饱墨、水破墨、亮墨之说。如,渍墨入画,往往墨泽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圆晕而跃然纸上。亮墨,“每于画中之浓墨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之以极浓宿墨,干后,此处极黑,与白处对照,尤显其黑,是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画之精神或可赖之而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