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草书的传统性以及笔法的时代性

2021-12-27 109 0 举报/投诉

我想做一个题目,讲草书的传统性以及笔法的时代性,这样我们就稍微的具体一点,书法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咱们中国书法,要想做好这门艺术,我觉得它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需要美学这个观念的指导,需要综合素质的支撑,因此说“书法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就是哲学,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这样一句话,草书是由对立统一组成的,世间万物非草书,草书它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反应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感世界,上午我听到一些老师讲到这个观点,他们说草书是一种连绵,线条的连绵、情感的连绵或者是情绪的连绵、是心声的符号,这些都讲的非常有道理。草书的客观对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很有意境和韵味。所以我们怎么样来看待书法或者是草书,我们在学习书法过程当中都有传统这些问题。我给它这么一个总的概念之后,我们再切入它的传统性和笔法的时代性,我认为,把笔法作为书法的传统性,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口闭口讲笔法的人,未必真的懂笔法。因为我现在讲的不是书法传统,而是书法的传统性。那么,什么是书法的传统性?我认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中国书法的传统精神,一个就是中国书法的传统技法。如果我们认可这种说法的话,大家很快就能明白一个问题,当前对传统的理解是片面的。传统精神和传统笔法的关系,我认为,传统精神是一个核心,而技法处在一个成熟阶段,是一种体,那么说,体它是以心脏来讲,肯定是起作用的。这两者可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说的核心呢,我们比方为心脏健全的人,如果肢体残疾的话,这个人在行为上是受限制的,我觉得书法的传统性,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我认为现在肢体的动作有一些,而核心的东西没有发挥,多少有些迷茫,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是书法,书法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样鉴赏和欣赏书法等等这些问题,争论不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一向不太赞成这种说法的,必须达到艺术境界这个前提之后,才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你没有进入书法这个境界,你的这幅作品不能称之为书法的时候,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你既没有仁也没有智,所有讲的都是书法之外的,可能是写字,没有意义的。那么什么是传统书法的传统精神?

中国书法的传统精神包括以下内容,一个就是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对书法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书法当中的表现与反映,任何书法的哲学思想,我们中国的哲学的发展应该说是跟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汉字的发展,以及书法的发展是同步的,它是紧紧的扭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如果说将书法传统避开了这个是不完整的,还有传统的美学思想,当然,传统的美学思想和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那些美学家都是哲学家,无论是咱们了解的现代美学家、历史美学家还是西方美学家都一样。西方美学大师们个个都是哲学家,亚理士多德、柏拉图这些都是美学家,都是哲学家。我认为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内容就是传统经典作品当中的人文精神,今天倡导我们学习传统经典,那么怎么学习,传统经典是什么?因此经典作品当中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在书法传统之中。比如说,魏晋风度,清谈闲趣,对魏晋书法家的书法经典的产生起了重大作用。如果我们在研究魏晋经典的时候,避开我刚才所说的这几个方面,对魏晋经典的理解不会全面。比如说,在这些背景下产生的王家,我们现在所讲的“二王”,我觉得也是不全面的,王家是一个大家族,就说王羲之自己的父辈、亲戚等,它是一个大的家族。我们现在的一些书法,就是“二王”本身,局限性太大。所以当时的王家、卫家等等的产生,和当时的人文精神、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包括经济基础等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无法把它们互相剥离开来,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经典,是就事论事,最多讲到这个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兰亭序是在什么状态下?哪些人参加?是干什么?最后产生的兰亭序。完了以后就是兰亭序的笔法了,它的笔法怎么好,20个“之”怎么不一样,这就算是进入传统了。还比如我们讲草书,从“二王”、怀素、黄庭坚、祝允明到王铎、傅山,这么一路数下来,这个传统的内在沿袭,也是书法传统的重要部分。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学“二王”的 ,学的一模一样,学祝枝山的也是一模一样,为什么?我认为是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所造成的,没有人体会内在的东西,学草书的肯定要从一开始甚至要从篆书开始梳理。篆书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到了隶书,隶书又经过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到了章草,章草经过什么样的阶段到了今草等等,我觉的这些东西比笔法重要的多,遗憾的是这些东西都被遗忘了。

第三个内容是技法,就是刚才讲到的传统技法。比如说,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这些,它们的产生、发展、变化、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它的演进过程,演进变化应该是中国书法传统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就讲起笔、行笔、收笔,方、圆、藏、露,但没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所以现在一直达不到古人那种境界,你就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写成的,那你怎么模仿也不会得到真传的。

第四个内容,就是简帛,诏版、“曹全碑”、“张迁碑”与“钟张”、“二王”等等,这些都是书法传统部分,它们同样承载着书法的传统,而且它们承载着前者没有的传统信息,这个很重要,我们现在所说的“曹全碑”、“张迁碑”、“钟张”二王等等这些,我们对它的理解如果说到位的话,那么只有掌握理解的这些,而另一部分是我们不知道的,我刚才讲到它们的转换过程,演进过程,它的演进文化是什么?就在这一部分中间,它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民间书法,它其实是我们一个重大的,中国书法的传统信息,这个我后边还要讲,所以我认为,中国书法的传统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单一的笔法问题,不是单一的技法问题。对传统理解的简单化,我认为是当前对中国传统书法的最大伤害。中国书法传统是崇高的,是值得我们书法人永远尊重的,但是继承传统还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么轻而易举。因为传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需要与传统文化相对接,而当前书法中的主要问题,是创作思想与创作时间,它和传统文化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应从“五四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当时民族处在危难之中,为了强国强族,我们的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出现了不尊重的态度,比如说否定汉字,当时提出的口号叫“拉丁拼音化”,除了废除文言文外,在汉字上大做文章,代表人物比如说鲁迅、钱玄同等,他们认为整个中国饥饿贫穷,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的,就是中国的汉字造成的,集中讲到传统文化是鲁迅讲的多一点,讲到汉字是钱玄同讲的多一点,他们都力主取消汉字,而我们今天回忆这一段,不是说他们存在什么问题,这只是个事实。虽然是出于对国家命运的考虑,但从“五四运动”以来开始否定传统文化、取消汉字,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伤害,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出现断裂。文革时,大家都知道,谁见过帖呀,最多是毛主席诗词,我见过几篇帖也是民间私藏的,那是要被扣帽子的,是“封资修”要坐牢的,文革对传统的伤害更大。文革后传统文化逐步走向修复,出现书法热,两次文字改革,繁体变简体,对传统书法的发扬有积极意义,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断裂的修复是要经过漫长时间的,书法离开传统文化是没有前途的,也不可能成为艺术。我们可以看看当今日本、韩国甚至香港、台湾的书法,都是西化的东西,这些对传统的伤害很大,今天是中国书法修复的开始,这个开始会产生巨大的审美动力。

下面我讲书法传统的精神,不对处大家讨论。关于传统技法的时代性问题,我认为也有个与时俱进、正本清源、如何看待的问题,我认为传统书法绝不仅仅是笔法,今天确实出现这个问题,以笔法代替技法,技法代替传统,所以绝对不是笔法,就是笔法也不仅仅是“二王”,就是“二王”也不仅仅是中锋,中锋多不多?如何看待中锋?笔法还要不要?有人说过“和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讲过这样一句话:叫忘怀楷则,草书我特别把“忘怀楷则”讲讲,这个有两种理解,“忘怀楷则”在创造过程当中,掌握了法则之后,就是可以利用法则、摆脱法则,不要被法束缚,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就是说我们草书艺术的特别,不利用楷则,不利用楷书,用行书的笔意来写草书。草书有它自己的本身语言,一般楷书的笔法、笔意行书的笔法、笔意,写出来的艺术效果,它应该是楷书、行书的,而不是草书。所以大家看徐渭的书法,徐渭的造型、结构是行书的,甚至有楷书的,但是它们的笔意是草书的。上午有一个老师讲狂草,说是具有内心的狂放的追求和表现,所以它是草书,关键是你是用什么语言,我们今天讲,是用这种语言,也可能用英语来进行演讲,那是一种语言系统,它和草书没关系。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他后边还讲,在创作过程中,字可被稀现而务实,就是违背而稀现,违背二王,而没有失误,为锺张而畅通,它违背了终章,草书它符合法度,就是说法度是一种工具,法度是为我所用的,它是一个基础。作为一个书法家,法度没有解决还考虑什么书法,写字的人仍然要解决法度,这个大家都是应该很清楚,古人从开始练就练法度,我们小时候写书法,也是怎么逆锋入笔,中锋行笔,怎么顿锋回笔,都是这么学过来的,所以法度是一个基础是为我们所用的,而不是束缚我们的,更不是我们评价作品的一个标准,如果说笔法作为书法艺术评价的标准,那这个标准是低层次的,可能在当今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咱们前面分析了传统文化和书法的观念。目前书法还是修复期,就我刚才讲的,写字的笔法在书法当中还具有地位,那么它存在有它的合理性,但是我今天讲的是传统性和笔法的时代性,因此我不能认为它可以作为标准。所以我们作为书法艺术不能够死死咬住中锋不变,对其他的笔法其他的因素不接受、当然也不了解不研究,所以中锋成了放之五体而唯一的真理,而有时候写什么体都是中锋,标准都是中锋,这个很不合理,这个值得研究,古人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古人仔细去揣摩笔意,即那种笔意的理论,为什么古人有时候把某一个作品形象比作一种蛇,为什么又把作品比作一个鸟呢?古人是重视笔法的,他没有发展到今天,但对中锋的认识和看法是有发展、有变化的。

其实草书的笔法,虽然也离不开起笔、行笔、收笔,离不开方、圆、藏、露,但是它有它自己的语言系统,草书的笔法,具有写意性,这个笔法处在过渡阶段,咱们不能把笔法拿出来讲,它和草书作品一样是写意的,它的笔法所有的都是写意,为什么古人说草书是最难的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它的写意性,它的提按顿挫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很快而且很到位。比如说起笔,我们具体讲一下,起笔按中锋的要求,要逆锋起笔、中锋行笔、有收笔过程,草书它不是保证这个,线条的脊梁肯定是要靠中锋的,但是它的写意性改变了它的性质,它那个叫草方,它方笔是草书的方笔,草圆它是草书的圆笔。我们必须要从这个角度上去看问题。中锋在章草中留下的,由站而立。而章草的那个痕迹,它决定了中锋是章草当家的用笔方法,我们如果说写章草的恐怕中锋用笔要强点,这也不是绝对的,而且章草在向今草迈进的过程当中,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包括秦、汉,它们期间的笔法有一个相当大的转化过程,正如我前面讲的,被我们忽略了的楚简、汉简、帛书等等这一类的东西,有些人认为,历史的产生和章草的产生都是因为诸侯国在书写的方式上的自由变化,而秦统一中国以后,做了一个总的变化,而且就是从章草到今草,我刚才举的这些汉简等一系列的东西,也是为今草丰富的笔法提供了各个方面的实践,如果说没有这些的话,笔法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所以由于民间的用笔,我们暂且称它为民间的用笔。因此出现了尖锋、跋锋、偏锋、侧锋、切锋等等这些丰富的用笔方法,发展到了中锋的用笔,在当时来讲,我看过很多资料,解释都是因为在创作某一件作品的时候,某一笔是因为书写时没在意,也可能是因为性情使然,当时就一个带笔,可是这个带笔就成了一个新的用笔的萌芽,恰恰是因为排除了中国书法传统所造成的,没有认识的问题。草亦使转为字,这个使转是个什么意思?使转是草书的主要用笔,方法,它讲主要靠使转,我觉的他这句话就是针对古人所讲的,给我们的这是一个命题,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古人提、按、顿、挫,这一方面解决的都是非常好的,它是个基础,所有的书法家包括他进入官场是靠这一支笔进来的。提按使转顿挫都解决了,要写好草书关键得使转,这里他针对古人讲的,而我们今天呢?这个提、按、顿、挫并没有解决的很到位,并没有解决的很好,光靠使转,肯定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创作草书就只有使转一种笔法,这个品相 气象肯定都不会好,所以上午有很多老师讲到,我们看看今天的笔法单一,遵照古训,行字要靠使转,它就注重使转,忽略了提、按、顿、挫,草书的提按,按的功夫不大,提的功夫是个大问题。提不起笔呢,给顿挫和使转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今天的人不仅要在使转上下功夫,还要在提、按、顿、挫上下功夫,这是一个原因。第二就是在唐代以前,书写得条件不一样,当时几乎都是一些小桌,几乎都是席地而坐、长袖宽服,一种创作状态,而且在这个书札的创作需求下,它提出了以使转为形体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你说行不行?都是大字,大幅,大展厅。光用使转肯定是不够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传统的笔法观念,古人的笔法强调具有他的时代性,刚才讲的就是时代性。在古代用笔是以中锋为中心的,中锋是硬道理,所以他要强调席地中的上下左右,运笔的使转这个是比较精的。实际上草书除了在使转的上下左右之外,它有一个曲线问题,它是由使转来解决的,因为当时的书札式的,不像今天某一个竖幅四尺长甚至拉到八尺长,所以是不一样的,提按的用笔它实际上是个运笔的起伏过程,起伏的大小强度、力度,他是受条件限制的,在中庸思想的统治下,太过或不及都是阴阳的失调,治国齐家平天下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他在讲起伏必须要适可而止,这是传统的观念。我们今天搞草书也好,其他书法也好,是不是就不要适可而止呢?绝对不是,就是讲适度的度,讲这个条件,这个度和度的追求不一样,过去的度是提按的程度,这个度,也包括我们讲的实践,他的过程的长短。比如我们写“人”字,一笔之后,它第二笔行走的方向,在空中的时间,都决定了线条的质量, 造型的大小,这点古人没有这种体会,顿挫是下笔以后的停顿与长笔。顿挫的最大难度是笔形的把握,当你在停顿之后,笔锋也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不在你的控制之中。何况还有一个顿挫,还有一个转笔。笔形决定字形,决定线条的质量,所以转笔是对心目中笔形的一种破坏,而转笔的目的又是要为了追求线条变化的效果。两者形成了激烈的矛盾,所以有人说有新的笔法的创造。那么在你顿挫了之后,肯定有侧锋的行笔问题,我记得米芾、王铎在讲到线条的变化时,要讲究阴和阳,中锋的线条是阳,侧锋的线条是阴,因此他在追求线条的对立统一中追求一定数量的偏锋和侧锋。两个偏锋与侧锋的对比运用就达到了一种统一,产生了一种美。就解决了一个阴阳失调。它首先要造成阴阳失调,然后再解决失调,所以就出现了了一系列的新的笔法。还有绞倒送反转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逐渐产生的。我们再看一幅作品要看它的笔法,是靠笔法创作出来的,就具有艺术性。

下面讲一下收笔的问题,在收笔上有老师谈到我的作品收笔草率的问题,我认为是对的,对于古人也有同样的问题。在收笔过程中,古人有所发展,它的时代性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实收”,即收笔的方法,古人很单一,讲顿锋、回锋收笔。这个规律性很明确,古人讲隶书是蚕头燕尾,这是唐人规定的,其实真正意义的隶书是非常自然的、率真的,“实收”是实实在在的收笔,“实收”,是什么意思,是从我开始用笔的那股劲一直贯穿到我收笔时,就是实收。在书写过程中做到虎头虎尾,蛇头蛇尾,老虎的屁股摸不着,老虎的尾巴摸不得。就是你收的线条要很饱满。这个气韵一定要办到。第二点是“虚收”,是意念上的一种“虚收”。把千钧之力完成在空中,把无穷的韵味留在纸上,留下来的韵味给人多一些想象的空间。第三点是虚实结合起下而收。起下而收是草书收笔中最常见最多的一种方法,虚实结合,楷书中的中锋、藏锋运笔在草书中处处可见,就看你怎么去理解。楷书中的用笔在草书中没有一个说法,草书的连笔很多,有时很到位的就完成了,更重要的是在一瞬间就完成了,所以草书的浮滑、伐、轻、轻飘还没有认真的去揣摩。今天我讲的一个是“什么是传统”,再一个是笔法的时代性。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