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昌硕有“朋友圈”,估计少不了这样的对话:
是的,吴昌硕共为闵泳翊刻了300余方印章,这也是在缶翁(吴昌硕)一生中,为个人刻印最多的一位。
吴昌硕为闵泳翊所刻的“园丁”印
这位闵泳翊先生对吴昌硕篆刻的喜爱已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索要印章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
索刻
破两日功为君刻四石,自视不恶,未识足充文房否?
乞园丁教我,或与新周同赏,何如?
——庚子一月,昌硕。
登门“督刻”
庚子十月朔,中夜苦寒,被酒不寐,兰丐叩寐扉,督刻此石。
灯下破斧,藉遣闷怀。善刀自视颇类凿。
兰丐捧之陶陶,印丐对之默默,
此时此景,惜无山阴行者,其人者为吾两人一写真耳。
沪上并记。
甚至“强迫”吴昌硕抱病操刀
园丁强予扶病刻印,
苦事也,
工拙所不计也,
幸明眼人赏之。
壬寅(1902)七月,缶道人。
现在读来都能感受到
吴昌硕当时
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当然,这也恰恰说明了两人私交甚笃。
作为吴昌硕最“铁”的挚友(三十余年交情),闵泳翊其实是一位韩国人。
他是朝鲜王朝后期外戚权臣,闵妃集团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家。闵泳翊字子相、遇鸿,号芸楣、竹楣、园丁、千寻竹斋等,赐号礼庭(这位“欧巴”雅号共有40多个,最常用的为芸楣),本贯骊兴。
值得一提的是,他“幼颇慧悟,嗜书画”,10多岁时就在朝鲜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1884年12月,闵泳翊在甲申政变中被刺,险些丧命,面对残酷的宫廷斗争,年轻的他只得亡命他乡,先是客居香港及广东,而后是苏州及上海,凭借着他深厚的汉学功底及精湛的书画造诣立足于中国。
当时沪上艺苑有“海隅三丐”之称,“书丐”为高邕、“印丐”为吴昌硕、“兰丐”即是闵泳翊。前文的“督刻”中,吴昌硕便自称“印丐”,以“兰丐”称呼闵泳翊。
从闵泳翊对吴昌硕篆刻的喜爱程度不难看出,吴昌硕篆刻成就之高,对近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吴昌硕进一步发展了浙派“印从书出”的印学观念,把冲刀的猛利、挺劲、爽快与切刀的含蓄、浑朴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冲切结合的刀法。它还从秦汉古印法中汲取灵感,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追求线条残缺斑驳的金石味道,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审美特质,“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刻印》诗),正是其篆刻艺术精神的生动写照。
而提到吴昌硕的“朋友圈”,还有一个重量级团体不得不提及,那就是
西泠印社
(著名金石篆刻研究学术社团)
吴昌硕与王一亭在西泠印社前合影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1913年,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定名西泠印社
而此时,大家公推的首任社长即是吴昌硕。
《西泠印社记》
《西泠印社记》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的。今天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据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西泠印社视若珍宝。此外,它是用石鼓文(来自战国时期的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使用的小篆的始祖)书写的,写《西泠印社记》时,吴昌硕已经是71岁的老人,所以,大家把这件作品看作是他书法艺术成熟期的一篇代表作。在本次展览中,您也能见到它。
而后,印社经过十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
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
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响,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来中国进行交流并加入印社。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内,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团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吴昌硕在西泠印社缶龛前与自己的塑像合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这些朋友们常常有同样爱好、学养、或同属一个行业。
而吴昌硕这样的杰出的艺术大师,同样有着自己“朋友圈”,这也是中国那个时代顶尖的“艺术圈”。
名家评吴昌硕
他们互相欣赏,相互学习,共同造就了彼时中国艺术的繁荣。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这位艺术大师,了解他所属的时代。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博物馆)
刘竞希
部分资料来自于:
《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