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小说
变身小说,又称性转小说,是指在其情节中,主要角色具有性别转换的行为或经历的小说作品。
“变身小说”这个说法常用于本世纪开始于中国流行的网路小说领域,在其他的文学领域流行的“变身小说”概念与本概念不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变身小说
- 类属:小说
- 定义:主角具有性别转换的行为或经历
- 侧重:心理描写
历史起源
中文变身小说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系动画、漫画及游戏作品大规模引进。这些作品中,不乏《乱马1/2》、《福星小子》、《少女爱上姐姐》、《黑礁》、《女生爱女生》等包含变装/变身题材的名作。它们的传播,为变身小说的出现作好了思想準备。另一方面,本习惯于东方式“男尊女卑”传统的中国男性,经过建国以来“两性平等”转折中的镇痛,不得不开始尝试构想“若从女性角度去解读世界,将会怎样。传统的中国女性也因为受到西方的女权运动的影响而逐渐觉醒两性平等的意识。对生活的思考在生活中,人们经历了许多的不如意。他们期待着,变换身份之后,就能够改变这一切,但他们却没有想到,世界并没有改变,人们只是换了一种态度对待自己,而真正改变的永远只会是自己。——综上所述,变身嫁人向小说诞生了。值得注意的是,中性向文学的兴起,也为长期低迷的女性向网路文学市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创作参考对象,女性同样对男性的社会立场、生存环境有浓厚的兴趣。不但有女性作者撰写的变身小说作品,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读者加入到变身小说爱好者的行列中来。对人性的思考长久以往,有关于灵魂与人性的讨论不绝于耳,一些人认为:婴儿到成人的自我意识与异性意识是由遗传信息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特别是性取向与环境因素关係较少。变身小说触及到这样的一个人性的探讨:假若在一个已经具有完整而清晰自我意识的成年人之中,改变周围人对他的性别观念,他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变身百合向小说就这样诞生了。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性别观念与性取向,不一定,或者不会在剧烈的环境变化迅速认同和顺应。它会保持一种惯性甚至持续终身,这和同性恋与异性恋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有类似的地方。发展以上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不能完全的使人信服,导致形成了微妙的对立。在此环境下,诞生了另外一些流派,如单身与双向插头。单身派认为性别转换并不会导致性取向的改变,但是由于社会压力,自我意识等等的一些限制,他们往往不会追求异性。而双向插头则是另外一种观念,他们认为变身会使人既具有男性意识又具有女性意识,往往对性别不在意,同时对同性和异性有过于亲密的关係,有些主人公会在选择伴侣性别时犹豫不决。
流派意义
变身文学的意义不在于消遣。当我们运用理性思考“变身”这二字时。我们不难发现,变身文学的意义正是立足于两性关係,认识自我以及建立伦理观的上面。可以说,变身文学把我们拉进了认识论,形上学,伦理学等哲学学科之中,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深刻的反思,批判的审视着自己的生活。变身文学是大众的哲学,它生动,简明,并且明确的表达出了那原本枯燥哲学思想,把之融于小说之中,使之更有实用价值。
上述观点并不能算作完全正确,因为无论任何文学作品其本意都是为了消遣,如果一本书连让人读下去的兴趣都没有的话,那里面表达的思想再值得深思也没有任何意义。分类误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标榜为“变身小说”的文学作品都有正当的创作动机。因为缺乏分类规范,以及由网际网路普及所带来的创作事业準入门槛的大幅降低,真正的、具有文学价值的变身小说作品在文学市场上也遭遇了灾难性的强烈冲击。巨量的非变身小说,通过各种手段伪装之后进入了这个细分市场。这些伪作大多质量低劣、缺乏逻辑、内容空洞,情节上则习惯于抄袭、模仿,不但浪费了读者宝贵的时间、精力,也造成了极坏的市场影响。在这里,涩羽列出了一些伪变身小说的常见形式,请读者注意分辨:
a.纯粹的,女性主角的女性向小说(例如:女性向言情类、宫廷生活类),添加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包含变身/变装情节的开篇。b.纯粹的,男性主角的男性向小说(例如:武/仙侠类,种马/后宫类),变身/变装前后,除了换个称谓外,其他描述没有任何区别。c.局部存在变身/变装情节,但这些设定对于故事整体而言是可有可无的。d.情节中为达成某种目的,角色将变身/变装视为一种技巧或手段利用的。e.情色、耽美文学中,将“变身/变装”作为与“附身”、“人皮”、“催眠”等妄想题材并列,刺激读者生理欲望的。
常见问题
变身系小说侧重于心理描写.但是,并非局限于只写主角的心理变化描写。一本小说的中心,并不仅仅是放在主角身上,还要顾虑其中的配角们。在主角变身的前后,他们对主角的态度是如何转变,他们又有过什幺的心理变化,同时他们又会引起读者们的深思:“他们真的变了?还是原本就是这样?”主角的心理变化同样也很重要,但重点在于他对世俗伦理的纠结,尝试去适应这一个残酷的社会,他试图在改变自己和保持原本的自己之间做出选择...很多读者把变身嫁人当作搞基,也就是现实中的BL,而同时也把变身百合当作GL,这是不正确的。变身百合不等于百合,它只是一个男性以女性身体和视角攻略女性,给读者带来既猎奇,又新奇的感觉。同时变身嫁人也不等于BL,它只是一个具有性转换经历的女性接受男性攻略的过程,二者本质有极大的不同,我们并不能把之混淆。况且,这些都是小说中的设定,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东西,我们不能用真实去解释他们。变身的题材只是一个幻想,虚构的世界。如果用真实和心理去解释他,永远都不会有结论,甚至会沦落到受现实所掌控的地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态,别随便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或是对派系相异者随意攻击谩骂,这才是真正合格的变身小说的喜爱者。另外很多人都认为"腐女"喜欢嫁人向变身作品,其实这是种普通男性完全构建在自己的想像中,自以为是推测出来的错误观念,实际上大部分喜爱耽美文学的女性们对于变身作品并没有多少热情,真要把她们拉过来的话在立场上女性同胞们的确会偏向嫁人向没有错,可实际上她们并不会过多的涉足变身小说的範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领域。
经典作品
《夜明珠》《异世界女神传》《踏歌行》《寒号鸟》《候补圣女》《妖星变》
《三千纪》《最终审判》《佣兵之王》《花开美利坚》《静的平行世界》《盛世紫荆》
《女儿经》《丽人爸爸》《难道我不是男生》《我不是丑小鸭》《好莱坞的秘密花园》《姬的时代》《1/2王子》《火影凤凰传》《变身记》《变身曲之都市红颜笑》《性别游戏》《变身一世情》《变身一世梦》《翩翩女儿身》
哲学论
实际上,我们在任何一本变身小说当中,都离不开“自我”(本质自我,又称为灵魂)这个观念。而变身文学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对于“自我”这个观念的追问:“自我”是什幺?它是怎幺诞生的?它由什幺来决定?它又会不会随着某样东西的改变而改变呢?而那某样东西又是什幺?因此,我们可以从哲学入手。
本质自我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那就是在我们因场合的不同而对自己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因背景而改变的“真正的自我”。在某些宗教和希腊人的思想中,我们的“真正的自我”被称为灵魂,而哲学家曾把它称为本质自我。
自我即意识
约翰·洛克洛克主张自我并不是整个意识,而是心灵的一个特定部分,即我们的记忆。(请参考人类理解论)自我也就成了记住过去的那部分心灵,但这种观念会导致一些悖论,如换脑手术。这表明自我认同的本质自我包含了一个人的许多不同方面,而并非某一个单独的特徵。这同时也是变身小说要探究的问题:我变身了,我还是我吗?
自我情感
“自我是意识”的理论常认为,自我主要是通过思想和记忆来定义的,但有人用情感来定义自我。由于情感非常複杂,所以非常适合形成一个自我,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如何感受事物。
根据传统,人们一直认为情感或者和自我无关,又或者是低于自我的部分。例如:弗洛伊德就把情感归于“本我”而不是自我,暗示情感对自我构成了威胁,而不是自我的一部分。柏拉图认为:情感是灵魂中一个桀骜不驯的部分,需要理性来支配。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情感对好的生活是本质性的,因为好的生活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有适应的情感。这就是说,情感并非与自我或灵魂相分离,而是其本质要素。一个人的特徵不仅由他的所知所忆或思考方式决定,而且也由他所关心的事物决定。哪种情感占优势,情感如何得到表达,这些都决定着一个人的特徵。
心灵身体
我们再次回到心身问题,即人的心灵与身体是什幺关係?它们怎样相互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形上学问题,由笛卡尔提出,莱普尼茨与斯宾诺莎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莱普尼茨认为心灵与身材皆为实体,而作为实体,它们就不能相互作用,表面上看到到心灵与身体的一致与协调,是由于上帝它们处于上帝的“先定和谐”当中,犹如电影中的图像与声音。斯宾诺莎则认为心灵与身体实际上是同一实体的不同方面,因而可以相互作用。随着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答案逐渐偏向于斯氏一方,即“心灵与身体并不是分离的实体”。
关于心身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即行为主义,同一性理论和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精神事件是存在的,但并不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存在,哲学行为主义者吉尔伯特·赖尔认为心灵并非“机器中的幽灵”,也不是任何超自然或神秘的事件。事实上,精神事件是依某种方式去行动的模式与倾向,命名一个精神事件就是对人的未来行动进行预测。行为主义可以解释一些人类的心理活动,但不能解释诸如“疼痛”此类的活动,因为它们并不对应于具体的行为模式。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同一性理论同一性理论认为精神事件与大脑活动是紧密相联的,但并没有具体指出是怎幺联繫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者精神活动就是某种特定的过程,但重要的是功能,而不是功能得以产生的物质。电脑或者其它的物质系统皆可能产生精神活动,大脑并不具有某种特殊性。结论实际上,以上三种解答都不能完全解答问题,从而引起人对与心身问题的思考:如果把自我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意识,那幺它主要只意识到自己,这是对自我的严重误解。自我必须用完整的人来构想。(这种立场有时称为“整体论”)完整的人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家庭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世界中的人,我们不能离开社会。
一种选择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者如萨特认为自我总是存在于未来之中,它是我们试图把自己变成某种东西时的目标所向。这就意味着,并没有固定了的,完成的自我,自我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他将我们存在的这一维度称为超越(因为我们总可以超越那些对我们为真的事实,他称之为事实性),超越意味着我们不是由那些既往的事实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确定的,而我们在整个人生不断改变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自我是自己创造的自我,我们每一个人为自己选择的东西,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投射,是变成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意愿。因而,萨特认为“自我存在着”的传统理论是自欺的,因为其否认了个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