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

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理论

阮元·南北书派论[节录] 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

阮元·北碑南帖论-历代书法理论

阮元·北碑南帖论[节录] 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历代书法理论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 执笔论 书大字,笔锋须瘦硬。盖笔锋瘦硬,落纸时极力揉挫,沈着而不肥浊,否则肥浊矣。观东坡《罗池庙》,山谷《戏米元章帖》,皆瘦硬笔锋所书,故或挫或提,肥瘦如意,必…

何绍基·论书-历代书法理论

何绍基·论书 跋陈叙斋藏赵文敏书千文 智师真草《千字文》,草书分行比格,与真书齐同,故意近章草,而少参差超迈之趣。惟怀素小草书《千文》,神明变化,妙极古穆。文敏为此,使转纵横有自然…

傅山·作字示儿孙-历代书法理论

傅山·作字示儿孙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

傅山·散论-历代书法理论

傅山·散论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写黄庭经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竭诚运腕,肩背供筋骨之输,久久…

散氏盘

散氏盘 局部放大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

西周 县改簋

西周 县改簋 西周穆王(976─922)时期铸造。 【关闭本页】

毛公鼎

毛公鼎 放大图:[1][2]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传清道光时期陕西宝鸡 川司出土,为西周著名重器。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其书法颇具…

栾书缶

栾书缶 [原器照片] 释文:正月季春元日乙丑余蓄孙书已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栾书缶,系春秋晚期晋国器。通高50厘米,口径16.5厘米,现藏中国国…

利簋铭

利簋铭 译文:珷征商,佳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关闭本页】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 一九六五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盟书笔锋清丽,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

石鼓文

石鼓文 [2][3][4][5][6][7][8][9]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 。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

西周 趁鬲铭文

西周 趁鬲铭文 译文: 隹九初吉庚 师X作X文考 圣公文母圣X 尊X其万年子 孙永宝用 【关闭本页】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