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帖,不求甚解 最重是“会意”

2019-06-23 869 0 举报/投诉

    “不求甚解”原意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源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晋时经学余波竭力追求“甚解”,探求古人著作词句中微言大义,实际上是钻牛角尖。陶渊明针锋相对地提出“不求甚解”,主张不拘泥于字句,要通观全篇,才能“每有会意”。对这句话,很多人往往只抓住前半部分,而丢了后半部分,无论读书还是读帖,最重要的是“会意”。真正把帖读进去,就越读越有兴趣,自然慢慢地了解书法要义所在。笔者幼时读柳柳州《江雪》诗,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绝灭孤独”四字衬托出的苍凉如水心境不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逐渐丰富,于其中深意慢慢有些体会。初涉书法时,孤陋寡闻,人云亦云,懵懂无从,所见多了,一些原来困扰的问题迎刃而解。所以笔者想告诫一些初学者,书法学习中要做到“好读帖,不求甚解”。可从五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表明学书要虚心,切忌骄傲自负。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临摹所有的碑帖,但读帖可以广泛些,但对所读帖也不可能处处求甚解。想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碑帖,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经典作品,很有难度。许多经典的碑帖需要反复观摩和品味才能体会此中真意,不能一蹴而就。一方面要抓住重要碑帖深入钻研,求得甚解,另一方面也要放过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不求甚解,以免妨碍集中精力去研究主要问题。部分不求甚解,正是为了整体上甚解。

    二是说明读帖时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书法史中碑帖数量不可胜数,读碑帖是范围可应尽量广泛一些,了解更全面。当然,这并不是说读帖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有许多帖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有的帖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践经验,才真正懂。因此,重要的碑帖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开卷有益。

    三是在读帖过程中不要轻信书本,理论知识只是参考,也不要轻信他人之言,要有自己独到的体会,注重与自身创作实践相结合。同样的碑帖,不同的人的看法不一样,“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自己喜爱的碑帖应有自我感受,实践水平提高了,对于形式美认知逐渐累加,扩展横向联系,激发创造性、散发性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书法研究大有裨益。学习书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到高,有时间要求。笔者在学习篆刻过程中也有同样的体会。初学时面对诸多良莠不齐的印章作品,常一股脑地学,其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我意识,提高审美,慢慢地就会有选择地学,越学越少。

    四是不求甚解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这个过程可能回环往复,呈波浪式推进,会随着书人人生阅历或审美经验的丰富和深入而发生变化。“解”有两种方式:一是理性归纳方式,二是感受方式。理性接受方式运用的仅仅是理性归纳方式,强化作品某个方面的意义,淡化或舍弃其余更丰富的内涵。感受碑帖应该用整个心灵,是欲望、情感、意志和理性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全盘接受的复杂整体,但对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明确的结论。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感受方式。再以读《红楼梦》为例。俞平伯说《红楼梦》表现了作者的“色空”观念,李希凡、蓝翎则说《红楼梦》表现的是反封建意识,毛泽东却认为《红楼梦》表现的是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都是他们在各自的人生经历中有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感触之后对《红楼梦》做出的理解。俞平伯作为普通知识分子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哀,李希凡、蓝翎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更重视青年男女的自由和解放,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感受到社会矛盾和社会斗争。他们的不同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投射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上,就有了各不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对于他们,都不是“甚解”的结果,是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结合中自然发生的。如果初次读《红楼梦》,过早地接受其中任何一个结论,不但无助于对《红楼梦》的理解,反而会破坏自身发生经常性联想的途径,妨碍对《红楼梦》理解深化的可能性,最终出现对作品的曲解。

    五是更好地处理专与博的关系。笔者认为,临摹创作实践方面宜提倡专,要吃透一家,打牢根基,读帖方面则提倡博,要尽量做到开阔眼界,求得触类旁通。笔者在学习书法中常有这样的体会,许多在某种碑帖方面理解不透的问题可能会在另一种碑帖方面获得有益的启示,所以放下暂时的纠结,才能融会贯通。学习书法是个漫长的过程,体悟某种碑帖,有多种方法和途径,如欣赏、观摩对比,听他人介绍心得等。对学书法的人来说,初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适合入门的作品,不要太怪,先打好基础再说,等各方面水平提高了,再逐步确立自己的方向。首先要肯定的是,如果初涉书法时有一位名师指点,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于我辈来说,作用不可估量,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福气和运气,退一步来讲,即使有名师指点,也不可能凡事都依赖老师,“大匠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学书重在体悟,善于总结、归纳和延伸,这样才能使自身学识不断积累与扩张,如果被条条框框限制了,就不能举一反三。比如说,懂得颜真卿楷书临摹方法,对欧褚也要能触类旁通,三者虽有不同,但殊归同源。

    对书人来说,也许一生会对某些碑帖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有些碑帖则永远不会有某种冲动,因为个人喜好和审美观点存在差异,或者是眼界低,天赋不足,不求甚解变成永远不解。“不求甚解”作为读帖的极佳方法,实际上是注重培养对书法的兴趣。只有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获得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硬着头皮读帖,强行灌输,反而会感到厌烦、乏味乃至痛苦,就破坏了学书法的兴趣,适得其反。
 

相关文章

学书法常识,墨香里的千年智慧
新春春节书法对联100条
菇勇者——汉仪小松茸来啦 手写可爱字体天花板
如何才能写好楷书?记住这几点,书法学习事半功倍!
中国最盛名的60位书法家和代表作品都在这
书法常见败笔十六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