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书法艺术发展

2019-06-19 1,194 0 举报/投诉

春秋战国书法艺术发展
 
    西周晚期的厉王时期,政治逐渐陷人混乱.周厉王在位期间倒行逆施,引发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史称“厉王奔浇”(今山西霍邑)。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共和十四年(前825),周厉王死,太子即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时期,复修文、武之政,诸侯来朝,史称“宣王中兴”。《诗经·大雅》和《小雅》中的许多作品,就创作于宣王时期。公元前782年,周宜王去世,幽王即位,宠爱褒拟,流毒天下,居于周朝王徽内的犬戎起兵攻入宗周,幽王被杀。诸侯拥立太子即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卫等诸侯的拥护之下,放弃了周人传统的都城镐京,迁都到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不复存在,周天子只是华夏诸侯名义上的共主,一些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乘机崛起,逐渐吞并同姓或异姓诸侯,并先后出现了齐、晋、楚、吴、越等诸侯称霸的局面。到春秋晚期,只剩下晋、楚、齐、秦、燕、鲁、宋、郑等十几个主要诸侯国。战国以后,强大的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并与秦、齐、燕、楚等展开激烈争战,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政治动荡,战争频繁,人们的思想却也最为开放、自由,中国古代文化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尤其显著,《左传》、《诗经》、《国语》、《楚辞》、《孙子兵法》、《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管子》、《荀子》等一大批文化经典都创作或结集于此时。在“百家争鸣”的推动之下,儒、墨、道、法、阴阳、纵横等家轮番崛起,互相辩驳,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活跃的思想大解放。春秋、战国也是中国艺术大发展的时期。音乐非常发达,已经建立起完备的音乐理论体系,钟、磐、笙、琴、瑟、竿、箫、鼓等中国传统乐器已经基本齐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产生巨大变化。青铜器不仅铸造技术大大提高,其造型和装饰也逐渐摆脱商、周时期的沉厚凝重而变得轻松活泼,世俗而热烈,附着于其上的青铜器铭文也摆脱过去的质朴凝重而变得华美流丽,活泼多姿。    春秋战国时期遗留至今的书法实物也大大多于周代,形式也更加多样,除了青铜器铭文,还有刻石、帛书和竹简、玺印等。其分布范围也大大扩大,几乎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在艺术上,春秋早期的各诸侯国青铜器铭文尚能保持西周特色,中期以后逐渐衰落。春秋中期以后直到战国时期,以晋、秦、齐、楚等大诸侯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几个富于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中心。对于春秋时期各地金文书法风格的差异,陈梦家先生曾将其划分成东、西、南、北、中五大类,而有的学者则将其划分为齐鲁型(包括齐国、鲁国、祀国、戴国、郭国、薛国、滕国),中原型(郑国、卫国、虞国、拢国、蔡国、陈国),秦型(秦国、晋国),江淮型(楚国、吴国、越国、徐国、许国)等。从现存这一时期的书法实物来看,以齐国、楚国、秦国的金文最富有特色。从文化的传承而言,与周王室关系最为密切的鲁、彼、郑、卫等诸侯国书法基本上是从西周王室旧有的风格演化而来.在西周故地,平王东迁以后,秦国全盘继承了西周王室书法的厚重质朴,如著名的《石鼓文》、《秦公簋》等仍然是西周王室书法的延续。其他诸侯国如齐国和楚国等诸侯国,由于自身逐渐强大并形成地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书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齐国和楚国周边的小诸侯国受其影响,在文化气质上也逐渐趋同,书法风格逐渐相近。北方的晋国尽管在春秋时期一直非常强大,在政治上却一直是周王室的坚定支持者,在文化上也和周王室基本保持一致,故其书法风格与周王室和秦国接近。总的来看与齐国书法风格接近的有鲁、邪、邹、燕、纪等诸侯国。与楚国书法风格接近的有黄、陈、宋、吴等诸侯国。与秦国书法风格接近的则有晋、郑等诸侯国。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书法的装饰美化趋势日渐盛行,鸟、凤、龙、虫书等新书体作品日渐增多,并由南方蔓延到北方。到战国中晚期,书写流便的“草篆’普遍流行,并为新书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关连: 书法 书法讲座 书法作品 书法培训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