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和夷王时期书法艺术发展

2019-06-19 944 0 举报/投诉

中期: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和夷王时期书法艺术发展

    这一时期是周人在中原的统治相对稳固的时期。但周人和少数部族之间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穆王时期,周人曾经大举征伐东方的淮夷和东国,又北征犬戎。祭公谋父谏之,穆王不听,“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周本纪》)又“迁戎干太原”(今甘肃平凉一带)。恭王时期,大事不闻。懿王时,南夷北侵,兹王调齐国倾国之师以伐之。夷王时期,周人更加衰弱。《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貌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获马千匹。”在文化上,这一时期建树不大,令后世可称道者少。但周代金文却走向高峰,出现了不少精美绝伦的作品。
      《班簋》穆王时器。原著录于《西清古鉴》,后不知下落。1972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从旧铜器中拣出,现藏首都博物馆。铭文记载了周人和东国(东部少数部族)之间的战争。毛国的始封之君毛叔郑是周文王之子,所以这位毛伯是文王的曾孙,在当时的周王室有相当高的地位。这个被称为“毛公”的毛班还见于《穆天子传》。铭文虽然残锄过甚,但全篇铭文结构严谨,字体秀美俊逸,一改西周前期的散漫无束、雄浑古朴,井然有序,整体感十分强烈。作者有意将字体拉长,结构力求左右对称,上紧而下松,赋予每个字以坚实的稳定感。章法布局上也横齐竖直。字形变长之后,长笔竖画对每个字都起着主干的支撑作用,左右倾斜的线条也有意向下延长,与主干的笔画搭配,使每个字皆如玉树临风,挺拔俊秀。恰当的字距和行距,与秀美的字体结合起来,使整幅作品整洁清爽,秀丽端庄,空灵而活泼。
    《彔伯冬戈益》穆王时器。又名《彔伯戒敦》、《彔伯戎敦》。其书法很有特色,单个字体无拘无束,整体布局散漫,结字的偏旁部首随意摆放,甚至随意增减,常出奇趣;布局则有竖行而无横行,大小纵横依笔画多少而布置,洒洒落落,一派天然,说明当时的书家在文字书写的空间感和整体布局的控制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形象思维已经不受行距和字距等有形规矩的限制,天真自然而又朝气蓬勃。

作册令方彝铭

大鼎铭

沈子它簋铭


    《静簋》穆王时器。现为美国纽约萨克勒博物馆所藏,清梁诗正《西清古鉴》著录。其铭文的内容关系到西周时期的贵族教育制度,可以和《诗经》、《仪礼》等古籍中的有关记载相印证。铭文匀称平正,布白疏朗,运笔不疾不徐,沉稳和缓,点画变化较少,但有一种静穆祥和之气,深得中和之致。


 


中期: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和夷王时期书法艺术发展(2)



静簋铭

      《永盂》恭王时器,196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铭文内容反映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而其书法是恭王时期铭文书法趋向规范化的典型例证。字体大小基本一致,纵行和竖行都十分明晰。虽然没有明显的界格,但书写者心中的界格却十分分明,在书写时有着十足的把握。点画圆润而清秀,筋力内涵,温雅精丽。较大的行距和字距使全篇铭文平添了一种空灵和佚荡,其风格布局已开《虢季子白盘》之先声。

    《五祀卫鼎》恭王时器。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窖藏,是董家村窖藏中最著名的重器之一。其铭文内容对研究西周经济和社会具有相当的价值,既是一篇记述周代土地交易过程的文字,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散文。其书法依然是西周初期的散漫风格,前半部分严谨而后半部松散,到结束时几乎是草草成字。只是线条非常流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利鼎》恭王时器,铭文记载了周王对器主的一次册命。从内容看,此其的铸造时间与《趋曹鼎》十分接近,文中的井伯,又见于《五祀卫鼎》、《十二年永盂》、《师毛父笠》等器之中,而数鼎的书法风格却各不相同。《利鼎铭》的书法风格类于《五祀卫鼎》的前半段,而更加凝重,行距清晰,排列讲究,疏密有致,大小基本相同。笔力凝重遒劲,神采奕奕。

墙盘铭


    《九年卫鼎》恭王时器。1975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董家村。其铭文牵涉到当时周部族与少数部族的关系,书法主要运用圆势,许多字的点画都尽量使用圆弧形笔法,形成一种扭曲弯绕的感觉。笔力圆润,气韵略显柔弱。运笔散漫却非常熟练,其结体和用笔上的散漫倾斜都已经开了后来《散氏盘》的先风。
      《史墙盘》恭王时期最著名的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根据铭文的记载,史墙的高祖原居于微国,即微子启所封的微国,其地在今山西省潞城县西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二)因此他是殷人的后裔,世代在朝中担任史官。武王克商之后迁居于周原,命周公给予史墙高祖以居住地。因为是殷遗民,所以青铜器铭文还保留着殷人习俗的遗迹,如长期沿用日名等。(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论史墙盘及其意义》.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版)铭文风格十分突出,大部分是四字韵文,前后押韵,与同时期《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相类似。其书法风格十分突出,其字体多呈纵长之形,虽无界格之分,而排列匀整,又能尽其变化,或左斜,或右倾,尽自然之致。笔画细匀而遒劲,气韵贯通,清秀俊美,端庄典雅,精美绝伦,是周恭王时代最杰出的书法作品。
      《即簋))兹王时器。1974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强家村。铭文记载周王对即的一次赏赐,书法的风格和《师虎簋》十分接近,不但布局得宜,而且结字规整,点画遒劲利落,气韵清雅,较之《师虎篮》更胜一筹。
      《曶鼎》慈王时器。拓本。原器出土于周原一带,后毁于兵火,今传拓本铭文24行,存380字,是已知周代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篇章之一,铭文相当生动,对事情过程的叙述,有生动的对话,而且多次使用语气词,使对话口吻毕肖,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书法也极富特色,是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也是西周中期书法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布局十分讲究,纵横排列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每个单字的点画都布置得均匀得当,字形狭长,稳健而妥贴。单字空间和全篇空间布局的良好布置,加上点画线条的凝重朴厚,使全篇风格茂密朴实,厚重凝炼,古拙雄伟之气跃然纸上。
    《痶钟》懿王或孝王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铭文是颂功祈福之文,不仅反映着主人的祈福之愿,更是一篇相当优美的祝辞,韵、散交用,声韵铿镊,极富魅力,有《大雅·文王》、《下武》诸诗之风。其铭文相当出色,尤其是器铭,虽有界格,但作书者之笔意不为界格所限,小字在界内,大字却自然逸出,但始终与全篇协调,结体坚实而挺拔,笔力倔强,寓变通于严谨之中,端肃之中复有纵逸之气,奇趣时出,意无不适,富于生机,达到了一种相当自由的境界。钟铭无界格,结体谨严端正,布局疏朗,极耐寻味。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