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高韵胜羲献书

2019-06-19 1,540 0 举报/投诉

    度高韵胜羲献书
    中国书法各个时期的特色的总结,后世书家常有“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之说。魏晋之际,哲学思想上玄学取代了两汉的经学,士人们多“唯玄是务”,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自由.因此,在书法上他们借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其突出代表。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娜临沂(今属山东)人,居会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对于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历来甚高,尤以梁武帝、唐太宗的两段话为代表。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闽,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王羲之传论头“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表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己……”    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重要贡献.在于他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转益多师,取资众长,使楷书完全摆脱隶书的影响,进一步草新和发展行草书艺术,创建了可供后世效法的楷、行、草书的规范模式。由于他的卓越成就,在书法史上开创了一个规模宏伟的主流书派,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故被人们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法书刻本很多,以《乐毅论》、《十七帖》等为著名。存世摹本墨迹有《姨母帖》、《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初月帖》等。

    《姨母帖》(图4-13): 王羲之传世书迹很多,书法面貌各不相同。《姨姆帖》属拙朴圆浑一类.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的十代孙}_方庆上进一E氏一们一朽翰十通,武则天命以真迹为蓝本,用钩填法墓之以留内府,通称《万岁通天帖》。《姨毋帖》为其中的第一帖。此帖书法字体端庄凝艰,笔锋圆浑遒劲,尚存分书痕迹。与《兰亭序》等妍美流便的写法差别很大。而与魏晋简牍、残纸书法气息相通.应为王羲之一旱期墨迹。

    《快雪时晴帖》(图4-14):乾隆皇帝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存放的书斋,称“三希堂”,《三希堂法帖》山此而得名。此帖己完全去掉了章草的笔意和结体。行笔流畅,线条圆劲,结字微微左倾,神采吃扬,是王书中的精品。    《丧乱三帖》指《丧乱帖》(彩图4),《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均为仁羲之信札,合裱r一卷。三帖字体结构紧劲内撅,险劲沉着,尚含隶意。《丧乱帖》、《二谢帖》开始部分写得比较规矩,行书笔意较浓,到后段行草笔意逐渐增多,尤其《丧乱帖》最后二行,个部化为草书,富有有趣。《得示帖》则行草搭配不拘一格,而几下字势呼应耐人寻味。梁武帝所云,“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于此帖似可窥见一斑。    神龙本《兰亭序》(彩图5)是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东晋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他的朋友和同族谢安、谢万,以及孙绰、孙统、庆蕴、郝昙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举行“修楔”盛会。大家饮洒赋诗,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羲之乘兴挥毫,写下了文章与书法俱佳的《兰亭序》。此帖在我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新书体风貌,为历代书家所宝,后世亦称“楔帖”。店太宗李世民评其为“尽善尽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日:“右军《兰亭叙》(即《兰亭序》),章法为占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尹!毛,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据传,《兰卒序》原木已随唐太宗下葬昭陵,存世均为临墓本和刻本。此卷原题“唐模兰亭”,因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木”。此帖15法侧媚多姿,遒丽劲健,币字皆构别体,如全文有20余个“之”字,都极尽变化,不使宙同,而又自然流美。帝法以纵势为主,字形大小错落有致.左右歌侧而不失轴心,富有韵律,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是王羲之的主要书体,除以上四帖外,还有《平安帖》、《何如贴》、《奉橘帖》、《孔侍中帖》等。      王羲之行书名垂一千古.草书亦上追张芝,成为一代草书大家。其草书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行攘帖》、《远宦帖》、《上虞姑》、《瞻近帖》等。

    《十七贴》〔图4-15) 王羲之之草书代友作,内容多为!是羲之致周抚的信函。因开首有“十七”二字,故名。此贴书法圆融厚重,自然洒脱,笔短意长,神完气足。转折处圆中寓方,结字简洁明快。笔画中还保留着隶书的遗意,字与字之间很少出现两三字笔画相连的情况,因此笔笔力到,以气相贯,气度从容典雅,与在此之前的皇象、索靖相较,《十七帖》在结体和用笔上均有了质的突破,已完全是今草的面貌,为历代习草范本,对后代影响极大。明方孝孺在《十七帖》跋中说得好:“此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浮动,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丁端倪,令人惊叹自失。世之临学者,虽积笔成山,吾知其不能到,非右军谁足以与此哉?”,叮谓推崇至极。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初月帖》为《万岁通犬帖》中第二帖。此作字体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行气己山纵势为主汁,并有一些破锋、倒锋和上下牵丝的字。《竺攘帖》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其用笔与《姨母帖》相近,横画圆浑劲挺,与晋残纸一书法有相通之处.    除行草作品传世以外,小楷名作《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历来传为王羲之所书。《乐毅论》传为王羲之书付其子官奴(献之)的佳作。唐褚遂良谓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正书第一。《黄庭经》为魏普间道士养生之书,此帖笔法婉劲,结体秀润,行距疏朗,虽系小楷而通篇错落自然,绝无布棋算了之弊。清包世臣评此帖云“气充满而势俊逸”,可谓一语中的。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宗法王羲之书法的人很多,但大多只是承袭而无大的突破。只有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王氏书法继续发扬光大。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又称“王人令”。《晋书·王献之传》载,“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址闲居终门,客比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在于能变通古法,勇于创新。在书体上,他创立了一种介乎行、草之间的书体。其传世书迹有《十二月帖》、《鸭头丸站》、《廿九日帖》、《洛神赋十三行》、《中秋帖》、《地黄汤帖》、《鹅群帖》、《东山帖》等。    绢本《鸭头丸帖》(图4一16),上海搏物馆藏。此帖址只寥寥两行,却清晰地破示出王献之书法的强烈个性,是流传有绪的「献之作品。因写在绢上,少”墨燥湿相间.笔法沉肴痛快,灵动自然,结体跌宕多姿,纵逸豪迈,章法新颖独特,布局计自当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常留较大空自,犹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给人以无限遐想。这件作品高度体现了“晋人尚韵”的审美境界,是一件“韵胜度高”的完美杰作.

    行楷代表《廿九日帖》(图4-17),为《万岁通大帖》中之第七帖,辽宁省博物馆藏。该帖川笔秀劲潇洒,结体舒展大方,端正整严,而有歌侧、纵敛、高低、长短变化,富有动感。章法上第一行首“廿九”二字极意粗壮,第三行末“再拜”遥相呼应,和谐统一。该帖与干羲之《姨毋帖》相较,确有今占之别。羊欣“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评得十分贴切.    《汗一几月帖》是王献之的草书代表作。此帖书法,首行由行楷书起,渐而为行草,第几行以下则字多连属,一气呵成,是后世连绵草的开端。来源书法 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除行草朽外,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图4-18)小楷亦为其早期代表作。此木山南宋贾似道拟残存举迹上石,原石现藏首都博物馆。此帖书法笔势外拓,梅个点画既见其锋,又不破刻痕,结字神采俊迈,紧敛中有放逸。章法也疏朗而茂密,虚和而灵秀,耐人寻味。书风直接钟繇《宜示表》和王羲之《乐毅沦》。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