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书法史

2019-06-19 1,170 0 举报/投诉

五代书法史

     宋代书风展开的前导是五代。五代时期比较重要的人物是杨凝式。杨凝式的书法不属于颜真卿的新风,是追随二王以来传统士大夫审美趣味的格式。我们在杨凝式的书法里看见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他本人号称 “杨疯子”,这证明他的行为非常狂放、浪漫,非常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是,他的书法又非常重视技巧的展现,符合二王书风的那种温文尔雅、含蓄内在的意境体现。
     杨凝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矛盾。一方面,如 《韭花帖》这样的传世名作,出规入矩、端庄温雅,是以精严的技巧来表达一种含蓄内在的士气。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但另一方面,如他的 《卢鸿草堂志跋》和 《神仙起居法》却又是狂放不羁、乱头粗服,有一股草气。这种书卷气与草气之间的差距表明他是一个很奇怪的、内心充满矛盾的人,与他身处五代时的仕途生平似乎可以对应起来。仕途的问题我们不展开去谈,以免累赘,但从书风上说,杨凝式的书卷气与草气似乎是一种士大夫书风与平民书风之间的对比,而并非是士大夫书风 (晋韵)与官僚书风(唐法)的对比。这又是很奇怪的,生逢五代,不直接从唐法中去找营养却偏偏绕开走,其间似乎有某种微妙的讲究。我们看杨凝式,不会想到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而是想到二王以来的传统。但不一定是二王本身的原版,而是经过了他的变化,比如 《韭花帖》,字和字拉开,每个字的中宫缩得很紧,这种中宫收紧、字距拉开的处理方法有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收敛的、文人气的感觉。说是出自号称 “疯子”的书家之手,显然是出人意外的。但从他的为人行径来看,他实际上是非常脱俗放纵的。所以我们说杨凝式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典型。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杨凝式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启示:自盛唐颜真卿之后,我们在柳公权、杜牧的书法中看到了对二王书法系统的明显的追随和回归意图,但是,我们又发现这些中、晚唐的书法家,在技巧上远远不能高攀古人。不一定是尚古风气,也不一定是唯古才美,而是拿他们的作品与上代相比,在技巧上明显逊色。所以就中、晚唐时期,书史研究家常常有一种固定的概念,叫做 “衰陋之气”。书法发展的辉煌时期似乎过去了,出现了一个低谷。很多书法家作了毕生的努力,到最后只得到中档的技巧而不是高档的技巧。但我们又不能完全将之归罪于书法家本人的不努力。可能本人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但是也没有办法,他只能达到这一步。这有书法家本人内在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当时人们对书法的看法限制了书家对技巧理解的深度。因为书法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艺术,它如果没有技巧的支撑,几乎就无法存在。反过来也可以证明书法美学上的一个课题,就是凡艺术本身的形式语汇越单纯,越抽象,它对技巧的要求就越高。一幅作品如果技巧很差,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回旋余地。技巧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精神也就不存在,内涵也就没有了,看到的只是一种掺杂的拼合,这显然不是高档次的艺术应有的艺术状态。
     五代书法的衰陋之气笼罩下出现了一个杨凝式,他在技巧上几乎是无懈可击。而这种技巧上的无懈可击完全取决于他向二王的回归。他如果走颜真卿的路,未必能在技巧上达到如此高超的境界。这又是一个矛盾,向二王的回归是向传统的回归。这种回归在风格意义上应该是一种落伍,是一种倒退。但是结果我们看到了向二王回归的成功!杨凝式如果不这样,不在风格上向二王靠拢,他也许在五代是一个普通的默默无闻的书法家。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五代的书家不少,当时有两个艺术中心,即在绘画史上西蜀与南唐的两个最大画院,集中了五代书画方面的藏品和人才。完全可以想象,书画院内书家、画家的云集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杨凝式。而杨凝式本人并不是画院中人,也没有书学博士之类的身分。更不是从 “弘文馆”出来的 (这当然只是唐代的一个概念)。这就足以证明一点,当时众多的书法家没有被留下来,其间原因当然很多,有客观的、历史的、自然的原因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在技巧上站住脚。书法的高度抽象必然要求高度技巧,杨凝式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

五代杨凝式本身是一个矛盾体

     杨凝式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他的行为是一个 “疯子”,但是他的作品特别是 《韭花帖》又是非常循规蹈矩,具有浓厚的文人之气。这是第一对矛盾在他身上的体现。另外,杨凝式是走向传统,那么,前代人在回归,他也在回归,应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他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何以如此呢?就是他在走向传统,走向二王法度,在众人回归中,他明显以技巧取胜。这是第二对矛盾。本来,仅以技巧取胜,个人风格并不太强,居然也能作为成功的标志,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但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却变成了可能。杨凝式传世的 《卢鸿草堂志跋》就非常草率。但在草率与正规之间,后代人选择了正规而没有选择草率。草率的作品是他个人风格的直接体现。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但后代人却对他的草率视而不见。应该说正规不是他个性的体现,而是上承传统的标志,但后代人对他的上承传统表示浓厚的兴趣。这里面就有一个历史的选择。于是,《卢鸿草堂志跋》向来不被认为是杨凝式的代表作,而《韭花帖》却是书法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我们看杨凝式在书法史上的价值,之所以觉得他的意义非常之大,其间也正包含着一个历史的选择。拿他作为一个点切进去,向前后一展开时,你马上就会发现,杨凝式的成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
     五代除杨凝式之外,当然还有其他书法家。比如李后主(李煜),当然他有许多缠绵悱恻的词,这些词现在读起来仍觉得感情非常丰富。他对书法十分爱好,并擅长绘画。据记载他的书法有 “金错刀”之称,犹如绘画上有金错刀笔法,线条下去有顿挫,这是一种很特殊的线条。此外,他还有 “铁钩锁”体,作颤笔缪曲之状,又以卷帛作 “撮襟书”,名堂很多。李煜所处的帝王地位也为推广艺术带来便利,比如,他就可以命内府将收藏的古法书摹刻,于升元二年由散骑常侍徐铉主持,汇刻于南唐建业文房,集为四卷,号为 《升元帖》。在刻帖史上,《升元帖》早于 《淳化阁帖》,被称为开刻帖先河的壮举之一,它的出现,与唐太宗摹搨二王法书有同等的功效。不过南唐虽开风气之先,但从推广的立场上看则毕竟知者不多,比较狭隘,到了宋太宗才蔚成风气,但这却不足以否定 《升元帖》本身的价值所在。

    除 《升元帖》之外,李煜还有一大功绩:嘉奖当时安徽的造纸业,以 “澄心堂”贮纸,号称 “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莹润,冠于一时”,宋代文人士大夫从蔡襄、欧阳修、梅尧臣开始,都以文房四宝为珍奇,赠酬唱和,不亦乐乎,竟至成为宋代士大夫风雅的一个标志。我想从 “士”的立场而非唐代官僚将相或汉前庶民工匠的立场来看,虽然文房四宝本身不是书法的直接内容,但它却对了解书法雅玩观念与书斋清赏的特定时代气氛,有莫大的好处。这种风气,是只能在宋代才真正发端的,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文房四谱》的作者是宋代苏易简,却不是唐代人,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五代时除了李煜之外,还有几位书家也不可不提,如徐铉,他善篆书。五代是个很特别的时代,如此衰颓的时风,在楷法、意趣两个点之间,竟还有一批擅长篆书的艺术家。从徐铉开始,经过梦英、郭忠恕,直到两宋的薛尚功,都是以三代古文与秦篆为宗的篆书大家,他们可以上承李阳冰。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徐铉摹刻 《峄山碑》,使我们得见秦篆的各种风貌,已是一大功绩。而他精小学,精斯篆,受诏与句中正等同校 《说文》,亦是宋初的一大史实。梦英的 《千字文》、郭忠恕的文字学著作等等,都可以说是自五代至北宋的篆书一系的主流形态,特别是徐铉为我们保留了上古的篆书技巧,以中锋为主的技巧,使后世书家们为之钦佩不已,并指为书法技巧上的一代楷范:
     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处,盖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    五代北宋相隔很近,篆书有过一度兴旺,而隶书却不太有人问津,我想这可能是篆书研究可以依仗文字学学术研究,而隶书就缺少这种学术支撑的缘故吧?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