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篆隶 妙化为楷—《泰山金刚经》

2019-06-19 1,353 0 举报/投诉

融合篆隶 妙化为楷—《泰山金刚经》

    二千余字的《金刚经》经文刻在巨大的岩石上,岩石之上常年流淌着山泉碧水。这一异想天开、空前绝后的杰作,足以使《泰山经石峪》在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书法古拙、字大径尺,虽然长期经受着自然界的风化和剥蚀,字迹在不断的模糊,有些字已经在模糊中逐渐的磨灭了,但至今多数字保存完好。这就是闻名海内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石。
    泰山,是世界名山。泰山的自然风光迷人,泰山的人文景观更加迷人。这些人文景观应该首推泰山诸石刻。泰山历代石刻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名家名刻延续不断。自秦刻石到今天,达官显贵、名人高士在泰山题记刊石者连绵不绝。泰山石刻,历代书家竞秀,各派书体纷呈。泰山石刻的主要特征是就地取材,劈山为碑,气势磅礴,刻石的工程之巨大,堪称世界第一。其中,工程最大的要数山顶的“唐摩崖”和山下的《经石峪金刚经》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又名《泰山佛说金刚经》。它座落在泰山中路左侧的斗母宫东北山谷。谷底是一片约3000平米的石坪,随山体向南自然倾斜,由东至西镌刻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卷。共刻47行,行字数不等,按经文计为3017字,今残存1050字。最大字为75.5厘米,最小为25厘米。前24行多为刻完之字,字迹多数完好可识;第25行以后多为双勾字,绝大部分字迹已漫患不清。字间有界格,字距10厘米左右,刻石最深的笔画为8厘米。书体在隶楷之间,多数学者考证其为北齐人所书。历代金石学家称其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因无刻写年代、撰书人姓名,引起了后世学人的许多猜测和假设。有人因其笔法与山东邹县尖山摩崖《晋昌王唐琶题名》相近,以为唐a所书。又有人以为它与《祖徕山大般若经》相似,《祖徕山大般若经》上有“齐武平元年王子椿造”字样,便推测为王子椿所书。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则认为北齐天保间(550一559年)人所作。总之,在年代和书写者的问题上至今无定说。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北齐】《泰山金刚经》拓片(局部):
    《泰山金刚经》用笔圈润可人,包融篆隶而妙化为楷,结构舒博壮健.颇含浑穆宽阔之趣。清杨守敬评之日:“北齐《泰山经石峪》以径尺之大书,如作小楷,纤徐容与,绝无剑拔弩张之迹。攀案大书,此为极则。

    《泰山经石峪》的运笔无明显的起止和顿挫,转折圆缓。写这样大的字,普通毛笔已不能胜任,在当时也没有这么大的毛笔,需要特制。从字迹看,其笔的制作并不精良,没有多少弹性。字呈扁方,结法平直宽博。有些横画,特别是捺笔,尚存明显隶意。转折处一抹而过,无明显的楷书用笔的折笔,显得古拙质朴、憨态可鞠。它给人总的艺术感受是从容安详,顺势刷字,不激不厉,高古脱尘。这同佛家教义所倡导的清心寡欲、勿与人争、不求显达的处世哲学十分吻合,而与挺拔险绝、斩钉截铁、有意造势、婀娜多姿的风格相去甚远。它同《唐d写经》、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等佛家石刻气息比较接近。《泰山经石峪》就其书法风格来讲,总体上是法度严谨,气度沉稳,表现出结体的平和之美。《泰山经石峪》形态周正端庄,字势凝重,无过分伸张的放逸之笔,无强烈的疏密反差对比,神情饱满,自然流淌,古朴质拙,安闲自得,几无与人争强斗狠的欲念。其体态雍容而眉目淡雅,气势洪博而神情安详,颇有古佛诵经之容。这是高超精湛的书法艺术与幽深绝俗的宗教精神的结晶。它于平和之中再现了艺术上的魅力与宗教上的灵性。
    《泰山经石峪》就其书法作品的价值来说,我觉得主要是那种“过渡状态”给人们留下的美的记忆。它在楷书中尚留有隶书的仪态,平拖的笔意很多,几乎没有用笔的提按,钩画和波画尤为明显。
    另外,《泰山经石峪》四周山崖上的题刻,隐隐约约还有30余处,少则二三个字,多则五百余字,此起彼伏,星星点点,而又洋洋洒洒,更加烘托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神秘感和其宏伟的气势。这一气势与整个泰山之雄姿遥相呼应,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景观。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