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华贵 官家书体—圣人家庙的朝廷文书《乙瑛碑》

2019-06-19 856 0 举报/投诉

雍容华贵 官家书体—圣人家庙的朝廷文书《乙瑛碑》

    汉字发展到秦汉时期,字体、书体称谓的名实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显得尤为复杂和混乱。比如说隶书的名实问题就是一个例子。隶书发韧于战国,早期文献定名为隶书。但随后针对这种字体的各种不同称谓渐次涌来:古隶、秦隶、汉隶、佐书、八分、今隶等等。这些字体的称谓,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与隶体有着复杂的名实关系。有的名实合一,有的名实交叉,有的名实分离,自古至今犹如一团乱麻。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算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东汉】《乙瑛碑》拓片(局部):
    《乙瑛碑》全称《奋相乙瑛里百石卒史碑》.隶书,18行.行40字,无碑额。此碑隶书结体方整,骨肉匀适.字虽方正.但体势稍斜。用笔方圆结合,凝炼俊逸。横画笔势稍向下,捺笔沉着有力.行笔似较缓慢.谨严中有跌宕顿挫之致,有雄浑古朴之气象。

    1995年1月出版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集合了考古学、文字学、书学等领域共同研究的成果,对字体的名实问题进行了深人合理地理定。书中对“隶书”的名实问题给出了较为准确的定义,并明确写道:隶书在广泛的使用中,笔势也在不断变化,一般分为三期。西汉中期以前使用的隶书称秦隶,字形方正,杂以竖长形,篆意尚存。西汉中期以后使用的隶书称汉隶,字形横宽竖短,波势突出。东汉中后期出现的新体称八分,形体方正,笔画匀称,波挑工整。这段论述极为明晰地指出了隶书的名实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通常讲的隶书,是一个不很准确的字体称谓,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我们现在常见的用于临摹的《隶书字帖》,其实应该叫《八分书字帖》才更加准确。《石门颂》《乙瑛碑》等,都应该叫八分书。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桓帝永兴元年立,是典型的八分书。它记载了鲁相乙瑛请于孔庙设置守庙官一事往返公犊的整个过程,是我国八分书的典范。原碑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山东现存汉代的碑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山东现存汉代碑刻有93种,这个数字占到全国现存汉碑总数的一半。难怪学者们说:山东才是真正的“碑林”。山东汉代碑刻,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精,名碑巨刻几乎都是精品。著名的《乙瑛碑》字取横势,笔画粗细相间,笔势刚健雄劲,却能温和大度;形态潇洒飞逸,结体方整,谨严中有跌宕顿挫之态,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全碑字字方正,骨肉匀适,笔法含蓄蕴籍,风韵跌宕生姿、超凡俊逸,笔画规矩而极有法度。横画笔势稍微向下,捺笔沉着有力,用笔方圆结合,凝炼沉穆,有一种雄浑古朴的意度。笔法刚劲涩重,结体则宽大疏放。古人称其古质雄劲,苍茫温润,美不胜收,是典型的汉代官方的标准字体。为此,《乙瑛碑》得到后人的普遍赞誉。清代方朔称其“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说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古人总的评价基本就是:中正温和,深沉朴茂。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乙瑛碑》的另一大特点就是适合初学者临摹。它结体稳健,布局平实,每个字都是那么端庄秀丽、温文尔雅。在这种平实中,还出其不意地出现字形的变化,是那种含有篆意的变化,秀丽之中含古朴:或偏旁部首夹杂一些篆字构件,或左右两边随手造势,或动感之笔嘎然而止,而抒情之锋尽情挥洒,真是妙不可言。初学者在初次临摹此碑时,既不会像临摹((石门颂》那样因为不理解作品的艺术感受而无从下手,也不会像临摹《曹全碑》那样因为过分的甜美而走向柔弱。因此,《乙瑛碑》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规范—温文尔雅、不偏不倚,正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行书钢笔字帖 兰亭集序原文 苏轼简介 草书 硬笔书法教程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