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早期论书语录及其书学观

2019-06-19 1,191 0 举报/投诉

赵构早期论书语录及其书学观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赵构禅位,这是他的书法活动和书学思想的分水岭。

        赵构晚年的书学观集中体现在传本《翰墨志》一卷,但其早年的论书之言却未能集中呈现,而这部分言论恰恰反映了赵构前期的书学观。只有把两者集中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更好、更完整地理解赵构的书法观,了解他作为书法家、书论家对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为此,我们主要根据宋人熊克《皇朝中兴纪事本末》(《中兴小纪》)、桑世昌《兰亭考》、王应麟《玉海》等书的著录,钩稽了赵构在建炎(1127-1130)、绍兴(1131-1162)年间与群臣论书时的言论和题跋文字。兹按时间先后编次如下:

        操觚濡墨兮,中有杀生;造次必思兮,令世可行。

        揽定武古本《兰亭叙》,因思其人与谢安共登冶城,安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谓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且羲之挺拔俗迈往之资,而登临放怀之际,不忘忧国之心,令人远想慨然。又叹斯文见于世者,摹刻重复,失尽古人笔意之妙。因出其本,令精意钩摹,别付碑板,以广后学。庶几仿佛不坠于地也。绍兴元年秋八月十四日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近有进先帝御札者,宸翰、小玺,皆人伪为之。

        茧纸鼠须,真迹不复可见,惟定武石本典刑具在,展玩无不满人意。此帖所宜宝也。复古殿书。

         闻知会稽县向子固有褚遂良所临《兰亭叙》,后有米芾题识,卿可取进来,欲一阅之。十四日。付孟庚。

        其间甚有可议,如古帝王帖中有汉章帝《千文》。《千文》是梁周兴嗣所作,何缘章帝书之?举此一事,其他可知,岂不误后世学者!

         世人以《十八章》童蒙书,不知圣人精微之学皆出乎此。朕因学草圣,遂以赐卿,岂足传后。
 
         右军笔法,变化无穷。禊亭遗墨,行书之宗。奇踪既泯,石刻亦工。临仿者谁,鉴明于铜。
 
         右军摛华,复绝今古。遗踪展玩,龙蟠凤翥。藏诸巾袭,冠耀书府。绍兴庚申岁,复古殿书。

         按,本条与上条在内容上似乎有很大的内在联系,但因有相关墨迹传世,且传世情况极其复杂,兹特为略考如下:此条
又见《宋拓晋唐小楷九种》册中的“海字本“《乐毅论》一帖后配之页,还见传为北宋元祐七年(1092)刘次庄摹勒的伪刻本《戏鱼堂法帖》卷四《兰亭序》后摹刻,但此两丛帖所篆者,仅见题赞正文三行二十四字,字迹、行式与《余清斋帖·续帖》所摹一致,而无署款一行“绍兴庚申岁,复古殿书”字样。然而,今藏上海博物馆藏的王献之《鸭头丸帖》墨迹本,后接该题赞墨迹四行,首句作“大令摛华”,其余字迹、行式与《余清斋帖·续帖》所摹一致。也就是说。以上诸种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对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等以为:上海博物馆藏王献之《鸭头丸帖》墨迹本后的宋高宗题赞,“书法极精,确是真迹。但首句‘大令’二字系挖去原文改书,笔画僵硬,与下文其它字截然不同,但王肯堂刻《泼墨斋帖》时则已同今本,可知拼配早于明万历间”。又认为:“又卷前尚有一纸,上有朱文乾卦(圆)、‘德寿’、‘绍兴’(二,连珠,高宗印玺)、‘奉华堂印’(高宗妃刘氏印)等五印,皆真。应与高宗后赞同处移来(不知原为何帖)。”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高宗此辞,本为题赞王羲之(右军)法书而作,至明代万历“万历甲寅夏六月”(1614)吴廷摹勒《余清斋钻·续帖》时(或早在此前),已经被移植到王献之《鸭头丸帖》墨迹本之后,“成为”题赞王献之(大令)书法了。而据现存墨迹卷后王肯堂的题跋可知,当年的吴廷(字用卿)正是该卷墨迹本的收藏者。又过了若干年,王献之《鸭头丸帖》墨迹本的拥有者(或即吴廷的从兄弟吴新宇),可能考虑到题跋所赞“文不对题”,遂将原本墨迹中的“右军”二字挖改为“大令”,从而成了今天的样子,并在“明天启四年夏四月”金坛王秉錞(字和声)辑摹《泼墨斋法书》十卷时,刻入卷四。故上引徐邦达“王肯堂刻《泼墨斋帖》”云有误:《泼墨斋帖》非王肯堂刻,王肯堂于万历三十九年(1161)编辑者乃《郁冈斋墨妙》十卷,其并未收入《鸭头丸帖》。又,考虑到宋高宗赵构曾多次称赞并临写王羲之《兰亭序》的经历,且《兰亭序》的声名正堪称“冠耀书府”,而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晋唐小楷九种》之“海字本”《乐毅论》后的宋高宗题赞书迹一页,有后人从其他摹刻处装配的可能,故而味文意,此条题赞极有可能就是宋高宗当年欣赏内府王羲之《兰亭序》的某一“定武”拓本而作,后来该拓本可能被赐出或散出,而后人妄加移配于王献之《鸭头丸帖》墨迹本后,进而挖改二字而成今貌。

          学书必以钟、王为法。得钟、王笔法,然后出入变化,自成一家。

          王羲之《乐毅论》,正书第一,天下珍之,梁世模出,字法奇古,全是(下阙)……(废)帝,后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所重,常加宝惜,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处处寻访,累载方获。此书留意运功,特尽神妙。

         早来,郑幵奏《兰亭》,后不见囗囗囗囗囗囗黄庭坚,谭稹语言乃是庭坚作字画,非。今幵来奏,并是稹书方是。

         (米)芾虽无事业见于世,至于字画,古今一绝也!

   

赵构早期论书语录及其书学观(2)

     朕阅《唐史》,见太宗面评群臣才德短长,似有所感。朕所书皆杜甫诗,盖因以见意也。

         朕一无所好,惟阅书作字,自然无倦。《尚书》、《史记》、《孟子》俱写毕,《尚书》写两过,《左传》亦节一本。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昨访遣书,今犹未有至者。朕观本朝承五代之后,文籍散逸,太宗留意于此,又得孟昶、李煜两处所储益之,一时始备。及访先贤墨迹,诸处以羲、献而下十八人真迹及钟繇 ,《急就章》来献。南渡以来,御府旧藏皆失,宜下诸路搜访,其献书者或宠以官,或酬以帛,盖教化之本,莫先于此也。

         石碑安用?不善刻者,皆失其真。学书惟视笔法精神。朕得王献之《洛神赋》墨迹六行,置之几间,日阅十数过,觉于书有所得。近已写《尚书》终篇,不惟字进,而经亦熟。

         联有一事,每以自慊。卿书’‘九里松”牌甚佳,向自书易之,终不追卿所书。当令仍旧。

       《黄庭经》、《乐毅论》墨本,皆有渊源。

        体端厚兮天化成,罗星宿兮焕文明,赞机要兮囗囗。

       唐人书虽工,至天然处终不及魏晋,如铺算之状,皆非善书。

       右度尚《曹娥诔辞》,蔡邕所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者也。虽不知为谁氏书,然纤劲清丽,非晋人不能至此。其间草字一行,则浮图怀素题识也。自古高才绝艺而隐没无闻于世者多矣,岂独书耶!损斋书。

        朕颇留意翰墨,至今不倦。在唐惟太宗好“二王”书,士大夫翕然相尚,如欧、虞、褚、薛皆有可观。朕有旧藏文皇数帖,其间有“好谦自牧,上畏天,下畏群臣”等语,不惟字画可喜,其用心可为后世矜式。

        《论学书》:先写正书,次行,次草。《兰亭》、《乐毅论》赐汝,先各写五百本,然后写草书。

         唐太宗评王羲之书如蛇蠖,若此等者皆是。盖羲之为悟法书鹅颈之间,故转折如蛇蠖相似,萦纡委曲,不止笔法,抑有腕法存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综上所录凡二十六条一千三百余字,字数已近传本《翰墨志》的一半,但无一例见诸传本《翰墨志》。从以上言论可以窥见赵构早期论书主旨:一是鼓动士类,二是礼赞王羲之。其中主张“学书必以钟、王为法”,讲求学书次第,大力推崇王羲之《兰亭序》、《乐毅论》,推许米芾,重视真迹等观念,尤其为后世所认同。但其中也表现出与《翰墨志》诸论多重视对书法艺术“本体”阐述重点不同的核心思想——前期作为帝王而主国政的赵构异常重视书法的教化功能。而这一较为鲜明的前后差异,正是与他身份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