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将”及其书法

2019-06-19 1,501 0 举报/投诉

南宋"中兴四将”及其书法

          南宋前期出现了一些名垂史册的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历史贡献。他们虽然不以书法名家,但传世书迹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因此也在书法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本节主要就“中兴四将”和南宋前期的其他卿士与释氏等阶层中的善书人物及其书法艺术作出阐论。至于期间黄冠(道士)一类,因传世书迹鲜见,略而不论。庶几,南宋前期的书法状况大体备焉。

         绍兴元年(1131)五月,秘书省初复,内殿宣示“大宋受命中兴之宝”,宋高宗赵构正式以“中兴之主”自命。或因如此,南宋以来的史学家,多将高宗自建炎元年重建赵宋王朝至南宋初期宋军抵御金军人侵的这段历史称为“中兴”期。期间,因为秦桧南归且受重用,加之翰林学士汪藻上“驭将三说”,宋廷文武二途势若冰炭。虽然主和之风尽吹,但南宋初期的大将们却在抗击金兵的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有效地巩固了边防,打击了金国南下的嚣张气焰。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北对峙得以形成,正是这些屡获战功的著名将领们“打下”的基础。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中兴四将”名垂史册。

         “中兴四将”之名,或许首先来自南宋中期的史官章颖(淳熙二年省元)编撰的《南渡四将传》,其以刘锜、岳飞、李显忠、魏胜四大将遭遇艰辛,遂为他们各写一传以事颂扬,并于开禧三年(1207)正月合编上进。这显然和韩侂胄开禧用兵、欲风厉诸将的时势有关。其后,宋人著述多以“刘、岳、李、魏”为“中兴四将”,曹彦约还专门撰写了《中兴四将赞》一文。

         但不同的说法来自一幅名画,即传为南宋中期著名的宫廷画家(画院待诏)刘松年(生卒年未详)所绘的《南宋中兴四将图卷》,该画卷所绘人物凡八,自右至左依次是题为“刘鄜王光世”并随从、“韩蕲王世忠”并随从、“张循王俊”并随从、“岳鄂王飞”并随从。这样“中兴四将”变成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如果该画卷确实出自南宋人所绘或是传摹之本,那么底本的出现时间应该在嘉泰四年(1204)五月岳飞追封为鄂王以后。与前及以“刘、岳、李、魏”为四将之说不同,只有岳飞不变,其他三人均换成了功绩更为显赫的异姓王,似乎更合“中兴四将”之名。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但在早期的宋元人著述中,所谓的‘。中兴四将’,均本章颖之说。‘而自元阴劲弦、阴复春《韵府群玉》卷一六《去声·将》“中兴四将”条记载宋高宗朝“中兴四将”为张、韩、刘、岳四人后,加之该画卷的传世,经汪砢玉《(珊瑚网》著录,有关著述才陆续主张此说。自此,南宋史研究者大体上均以“中兴四将”指称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四人。

         “中兴四将”自建炎初至绍兴十二年,其战阵之勇,英谋伟略,功冠三军,及其晚节末路,则各不相同。据宋人记载,绍兴初,岳飞、张俊、刘光世三人曾同登严州乌石寺并有题名至如今四人中只见刘、韩、岳尚有书迹传世。唯循王张俊书迹不见传世,且其附和秦桧罢诸将兵权,也参与谋害鄂王岳飞,终为世人所鄙薄。
 
         兹弃张俊(1086-1154),而以南宋初期的另一名抗金名将刘绮益入,合刘光世、韩世忠、岳飞为四人,仍以“中兴四将”为冠,对他们的书艺特色作一概述。

 

南宋“中兴四将”刘光世

       (一)刘光世

         刘光世(1089-1142),字平叔,保安军(陕西志丹)人。出身于将门,父亲刘延庆乃抵御西夏的名将。初以荫补三班奉职,宣和年间以带兵有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绍兴三年(1133)为宣制使,率部抗金,后因朝廷主张议和被召回。绍兴七年(1137)三月,引疾罢去兵权,拜少师。绍兴十二年(1142)六月,为万寿观使。旋病卒,赠封太师,溢武僖。乾道六年(1170)追封安城郡王,开禧元年(1205)追封鄜王。刘光世在诸将为先进,然而在军事才能与成就上要比韩、岳逊色。《宋史》卷三六九有传。

         据《玉海》卷三四记:“(绍兴)七年十二月十一日谕:辅臣日:刘光世喜书,前日来乞朕所临《兰亭叙》,亦以一本赐之。因论书法甚详,遂及法帖曰:‘其间甚有可议,如古帝王帖中有《汉章帝千文》,《千文》是梁周兴嗣所作,何缘章帝书之?举此一事,其它可知,岂不误后学者?‘”此记明确说“刘光世喜书”。其时,刘光世已罢兵权,或许有较多的时间留心翰墨,为此他特地向高宗求赐一本御临《兰亭叙》。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其中当然还会有老臣的心绪,而高宗正好以其“喜书”而满足了一位赋闲功臣的面子。从上述记载看,当时高宗还和刘光世一起讨论了书法,并重点关注了法帖,即《淳化阁帖》。或许赋闲中的刘光世也正在临写《阁帖》。绍兴九年(1139)六月,高宗还曾临写《兰亭序》一本赐刘光世。这是早期史料中,并不多见的有关刘光世与书法发生联系的记述。
 
         刘光世书作并不多见,传世行书墨迹《即辰帖》一种弥足珍贵。根据徐邦达的考证,帖中有“驻军淮右”云,正合《宋史·刘光世传》“命光世屯庐州,以招北军”之记,参合《宋史·高宗本纪》,其事在绍兴六年(1136),故此札当为期间所发。但徐邦达同时指出:“此书略近苏轼,恐怕也是幕僚们的代笔……”徐考或可信据。该帖曾著录于吴其贞《吴氏书画记》卷六《宋人简帖》、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三、清内府《石渠宝岌续编·重华宫·宋人法书六种》等。察此帖书迹,苏字意味较浓,符合当时苏字在士人颇为流行的时况。但在目前尚缺乏足够证据的前提下,不妨仍把它视为刘光世的传世“真迹”。

南宋“中兴四将”韩世忠

         (二)韩世忠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属陕西)人。年龄与刘光世相仿,也曾为刘延庆的部下。韩世忠出身贫寒,应募从军,在北宋末年的御边中屡立战功,迁武大夫、嘉州防御使等职。赵构即位,韩世忠率部勤王,授光州观察使、御营左军统制。建炎二年(1128)升为定国军承宣使,后授鄜延路副总管,加平寇左将军,屯军于淮阳(今江苏清江市西古泗水西岸)。建炎三年七月,高宗赐御书“忠勇”二字表其旗帜,授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四年四月,与金兵大战黄天荡而败之,是南宋抗金战场上的典范。绍兴三年(1133)三月,进开府仪同三司,充淮南东、西路宣抚使,驻泗州(今江苏盱胎县西北淮水西岸)。五年,晋少保。六年,授武宁安化军节度使、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驻楚州(江苏淮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九年,授少师。十年,金军弃盟约南犯,韩世忠在淮阳大败金兵,晋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十一年四月,拜枢密使,遭罢兵权。宋金和议,韩世忠抗疏言秦桧误国,罢为礼泉观使,封福国公。自此,杜门谢客,不言朝事。十二年(1142),改封潭国公。十三年,晋封咸安郡王。二十一年八月卒,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追封蕲王。《宋史》卷三六四有传。

         无论战功与战略,还是忠勇节义,中兴四将中惟有韩世忠可与岳飞相比。建炎四年八月,高宗手书《郭子仪传》付范宗尹,宣示韩世忠等诸将。绍兴四年,高宗又亲自临写《乐毅论》一篇赐韩世忠。由此可见,高宗对韩世忠的信任程度超过岳飞。事实上,韩世忠的资历就要超过岳飞。

         韩世忠的传世墨迹有三种:一是绍兴十年(1140)前后所作《运使帖》,著录始见汪阿玉《珊瑚网·书跋》卷六,尔后清代书画著录中多见及之。曾入清内府,为《宋贤书翰》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养心殿》。又,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以后所作《总领帖》,清初著录于《吴氏书画记》卷四、《大观录》卷七、《墨缘汇观·法书》卷下。乾隆朝在内府,为《宋人法书》第三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并摹刻于《三希堂法帖》第一六册。以上两种墨迹现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见《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二册和第一三册影印。再,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以后所作《高义帖),著录于《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一四,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册有影印。

         韩世忠以上三札均为行楷书,而且风格非常一致。这可能与三札大体均在绍兴十年和十一年前后这段时间里所书有关。其时,韩世忠年五十有余。历代论书者以为此数帖字学苏东坡,而体势比较端正。但进一步的理解则有所不同,或认为“笔画平正,昂昂无仰无屈。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足可想见其人”,这是书如其人说;或认为“端正丰润,可能是幕僚们代写的”,也可能是他儿子韩彦直(庄敬)代笔的,这是代笔说。此三札显然出自一人之手,笔致比较稳重,未必是他儿子(其时韩彦直约三十岁左右)代笔。即使是幕僚代笔,札中的名字起码应该是韩世忠的亲笔签名,况且代笔之例古来常见。因此,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不妨倾向于认为此类书迹仍然属于韩世忠的“真迹”。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

       (三)岳飞

       “中兴四将”中岳飞的后世声名最隆,书法影响也最大。岳飞在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同时,开始有许多署名为岳飞的书迹也到处流传(翻刻)。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年投军,为秉义郎。高宗即位,上书反对南迁而遭革职。旋随东京留守宗泽守城,任统制。建炎二年(1128),随杜充南下,数年内屡次抗击金兀术军。建炎四年,静安镇大捷,收复建康(江苏南京)。绍兴三年(1133),为制置使。次年,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擢任清远军节度使。五年,从张浚征杨幺,收编起义军。后驻军鄂州(湖北武汉),联络太行义军,建议大举北进。九年,宋廷拟议和,岳飞上表反对。次年(1140),金军大举南犯,岳飞挥师北伐,取得著名的郾城大捷、朱仙镇大捷,并得到两河义军的纷纷响应。其时,高宗、秦桧一心议和,连发十二道金牌传令岳飞班师。十一年四月,出任枢密副使,与韩世忠、张俊等同时被罢去兵权;十月,被捕入狱;十二月二十九日(合公历为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于临安(杭州)大理寺风波亭,长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时遇害。十二年(1142)正月,诏改临安府前洋街(今杭州市下城区庆春路西端一带)岳飞旧第为太学。三十二年(1162)七月,孝宗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乾道五年(1165)十一月,诏许立庙于鄂州。淳熙五年1178)九月,赐谥曰武穆。嘉泰四年(1204)五月,追封鄂王。《宋史》卷三六五有传。

        八百多年来,“精忠报国”的岳飞已经成了“民族英雄”的代名词。后世为了缅怀先烈,激荡民族之魂,先后在岳飞的卒葬地浙江杭州和他的出生地河南汤阴等建立了岳庙。因此,以这两地为中心,先后刊立了许多署名为岳飞的石刻书迹,普通民众一直奉为前贤遗迹,备加尊崇。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行草书长卷《诸葛亮前后出世表》、草书大字“还我河山”、楷书大字“墨庄”等等。其实,在这些广为流传的岳飞名迹中,绝大多数属于后世伪托,从书法史角度考察,这些书迹根本不可能产生在南宋前期,自然也就与岳飞无关。

         兹以署名岳飞所书的《前后出师表》为例,除上述两处岳庙外,成都武侯祠、五丈原诸葛亮庙、云阳张飞庙,以及青城山三皇殿、济南大明湖等地名胜古迹也有翻刻。虽然《后出师表》有“岳飞自跋”云:“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但此跋语调不类宋人,字迹也如明人狂放之笔,且考之史籍,并无岳飞绍兴八年戊午(1138)八月过南阳、谒武侯祠的任何记载。尤其该书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桓”字不避宋钦宗赵桓名讳,殊不合当时礼制,显然伪迹。据清人欧阳辅《集古求真》考定,此作出自明成化、弘治年间(1146-1505)白麟的伪托。

       从各地“岳飞书迹”的刊立或翻刻时间上看,包括杭州、汤阴两地岳飞庙在内,多在明中期以后,而且绝大多数是清中期以后的相互展转传摹之品,而这一时期,正是河南开封等地开始大量出现苏轼、岳飞等名人伪作的时间。根据书迹特征加以考察,大致可以推断,传世所谓岳飞的很多墨迹,如《书谢眺诗》(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奏草真迹》等,包括绝大多数的石
刻,应该多出自明末清初人的手笔。综合近年来各书画鉴定专家的意见,基本可以肯定,目前未见有传世的岳飞墨迹真笔。

         岳飞能文能武是真实的情况。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记载有《岳武穆集》十卷,但久已不传;《四库全书·集部四·别集类三》收录有《岳武穆遗文》一卷,乃明人徐阶所编。关于岳飞的书法,南宋中后期,岳飞之孙岳珂(岳霖第三子)就曾极力搜访,先后得到凡十二帖,编次为两种,著录于《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八《鄂国传家帖》:
   
         其一,《鄂忠武王出师疏帖》。凡楷书四十三行,御批四行。帖有“臣伏自国家变故以来,起于白屋,实怀捐躯报国、雪复仇耻之心。幸凭社稷威灵,前后粗立薄效,而陛下录臣微劳,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云云。岳珂跋曰:“右先大父维师忠烈鄂国忠武王手奏《出师疏帖》真迹一卷,高宗武文皇帝御笔批其后……宝庆乙酉春王二月恭获墨宝,仍睹奎札,一玺独焕,三印参列,既以伸藉露之痛,遂可相风云之节……”并赞以“经通道明,笔妙墨精”云云。

          其二,《鄂忠武王书简帖》。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凡十一帖内,十帖行书,第三帖楷书。第一、第三、第四、第十一帖,各八行:第二、第八帖,各三行;第五帖,六行,有内外封各一;第六帖,十二行;第七帖,九行;第九、第十帖,各七行,第九帖首数行纸烂不存。岳珂跋曰:“右大父鄂忠武王书简十一帖真迹一卷。珂既以《出师奏疏》并绍兴宸章列于传家之首,复历访尺牍于前朝士夫子孙。遗落之余,仅存此帖。先王夙景仰苏氏笔法,纵逸大概,祖其遗意。《奏疏》则小楷,而此则行书也。‘心正笔正’,观者于是可得其蕴焉。珂自幼岁网罗放失,首一帖得之家藏,次一帖得之嘉兴,又一帖得之维扬,又八帖得之京江,皆故家所毖以归于我,不复编系岁月。”
   
         从上述岳珂的题跋中可以得知,岳飞书法“夙景仰苏氏笔法”,而南宋人方岳(1199-1262)《跋岳武穆帖》也有言:“王之讨杨幺也,过师吾里,留题东松庵壁上,老墨飞动,忠义之气煜如。”这些记载中的岳飞真迹,至今已难得一见。庆幸的是,传世宋刻《凤墅续帖》卷四摹刻有岳飞书札三帖,其中的“与通判学士帖”的受书人与岳珂著录中的《鄂忠武王书简帖》第六、第七、第八帖的受书人一致。从这些真实可信的书法中,完全可以印证岳飞笔法出自苏轼的记载。因此,岳飞也可算是南宋前期宗学苏轼的书法名家之一。

南宋“中兴四将”刘锜

        (四)刘锜

         刘锜(1098-1162),字信叔,秦州成纪(甘肃天水)人,一说德顺军(甘肃静宁)人。出身于将门,刘仲武第九子。少时从军,随父征战。南渡初,曾为径原经略使。建炎四年(1130),率径原军参加富平(今属陕西)战役。后任权提举宿卫亲军。绍兴十年(1140),任东京(河南开封)副留守。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十一年,与王德、杨沂中等军在庐州(安徽合肥)拓皋镇大破金军。宋廷求和后,刘锜曾知荆南府(湖北江陵),兴修江陵水利。三十一年,金复侵宋,刘锜出任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驻扬州,扶病率军与金兵对峙,金主完颜亮亲督大军与刘锜决战。其时,刘绮身染重病,只得暂赴镇江养疾。宋师旋败,刘锜亦被召还京城。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病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武忠。《宋史》卷三六六有传。

          刘锜在早期的书法史著录中不见留名,墨迹也未见传世。但在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三《宋名人真迹)中著录有他的书法凡两种二十四帖之多:

         其一,《刘武忠书简帖》。凡十九帖,并行书。第一、第五、第十三、第十八帖,各八行;第二、第三帖,各十一行;第四帖,十行,尾批二行;第六、第十四帖,各九行;第七帖,五行;第八帖,九行;第九帖,四行;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帖,各六行;第十五、第十九帖,各四行;第十六、第十七帖,各七行。岳珂跋曰:“右绍兴开府刘武忠公锜字信叔书简帖十九幅真迹一卷。世为(谓)
长枪大剑与毛锥子为二,今观公字迹,其本固非不同也。嘉定甲申三月,始得此于维扬。赞曰:以劲笔力,作往来帖;婉有余妍,庄不可狎。古者文武,初非二流;系于卿士,予其从周。”

         其二,《刘武忠五诗帖》。凡五帖,并行書。五诗依次题为《用前韵呈德瞻》、《题村舍》(二首,题下自注“锜呈德瞻友”云)、《偶得一绝》、《午寝》(题下自注“抛砖欲引玉也,锜”云)。岳珂跋曰:“右刘武忠公五诗帖真迹一卷。予于‘名将帖’未尝得也,系之‘卿士帖’足矣。而复出盖有意焉。转虖!诗以寓志,笔以掞奇,观公此帖,谓公徒武固不可。如先王者,同被秦忌。岂大将固不得以说礼乐、敦诗书称耶?古今异宜,予得此帖犹信。绍定元载二月乙丑。赞曰:予表此诗,盖欲天下知将帅未尝无人。夫岂必弧伏(矢)之弃而笔砚之亲,合之一,岐之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噫嚱斯藏,何忝于文。”
 
        上述刘锜书迹原帖未见传世,而岳珂所赞“以劲笔力,作往来帖;婉有余妍,庄不可狎”云,今以见诸《凤墅续帖》卷四摹刻的刘锜《湘中帖》、《分阃帖》二札证之,信可据也。察其笔势,有颜真卿遗意,结体开张,笔力遒劲,或曾在蔡襄、苏轼诸帖中流连,而稍露婉妍自在之姿。此真名将名迹,诚如岳珂所言,即使置于卿士笔札之列,又何尝逊色?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