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帝王、后妃的书法

2019-06-19 1,257 0 举报/投诉

南宋帝王、后妃的书法

        根据传世书迹和相关文献所作的考察看,南宋诸帝、后妃的书法,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高宗书风的深刻烙印。甚至连部分后来留名书史的宗室子弟,其书风的形成也多与他们早年取学高宗书法的经历有关。
   
          (一)宋孝宗及其他诸帝的书法

          赵构书法影响南宋诸帝,不仅传世书迹表明了这一点,而且南宋以来较为详备的书学著作也多记载这一事实。如,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历代帝王帖》和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宋·都钱唐》等。兹据《书史会要》所记,摘要如下:

        孝宗,讳眘,太祖宗派秀王之子······书有家庭法度。
        光宗,讳谆,孝宗第五子。亦能书。
        宁宗,讳扩,光宗长子······书学高宗。
        理宗,讳昀,宁宗侄······其书亦从高宗家法中来。
        度宗,讳禥,理宗侄······书法体制,不失家教。

         至于南宋最后三帝,在位时间总共不过五年,且均属幼帝早殇,故略而不计。以上诸帝中,以孝宗的书艺为最高,正是缘于高宗的亲自教诲。

       孝宗赵眘(1127-1194),初名伯琮。宋太祖七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建炎元年十月出生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绍熙五年六月卒,葬于永阜陵。

        父秀王赵偁,生母张氏。其世系房支单传如下:

        宋太祖赵匡胤→秦王德芳→英国公惟宪→新兴侯从郁→华阴侯世将→庆国公令譮→秀王偁。
 
        绍兴二年(1132)五月,高宗因元懿太子早薨而未有后,诏选伯琮养于禁中。次年二月,赐改名瑗。五年五月,封建国公。十二年正月,封普安郡王。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三十年二月,立为皇子,更名玮,进封建王,四月赐字符环。绍兴三十二年(1642)五月,改名眘。六月四日立为皇太子,九日高宗亲笔赐字元永;十一日高宗行内禅之礼,赵眘登基。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传位于光宗,自称太上皇,退居重华宫。在皇帝位凡二十八年。

          五岁就选养于宫中的孝宗,其书法受到了高宗皇帝的直接训导与严格要求。据李心传跋记:“尝闻普安、恩平宗藩并列之时,上各赐以所临《兰亭》而批其后云:‘依此进五百本。’其后,重华书七百本上之,而恩平讫无所进。盖勤殆之分,天命之所以去留也。”可见,束发前后,出就外第之前,尚未立为皇子的赵瑗,就以高宗所临《兰亭序》为学习对象,有过连续对临七百本的经历,他也因此等“勤勉”之举而赢得高宗的垂爱,以致后来被选定为皇子,进而有机会继承皇位。好在孝宗当朝,政绩尚可,开创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因此,这也算是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了。

虽然历代著录资料中的赵眘书帖和书事并不少

         虽然历代著录资料中的赵眘书帖和书事并不少,但他的传世书迹却不多。从传世仅见的几件书法墨迹看,孝宗书法比其后的任何一位南宋帝王都要肖似高宗。比如,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泥金草书绢本《后赤壁赋卷》,向被传为高宗晚年或徽宗早年书迹,而近世书画鉴定家则考订为孝宗所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今在美国的绢本《七言绝句团页》也曾被误记高宗所书,近世书画鉴定家则考订为孝宗御笔。可见,孝宗与高宗的书迹是如此接近而难分辨。其书风总体上较高宗略显丰腴,行书仍偶露米芾笔意,草书则相对圆融自如一些。除墨迹之外,《三希堂法帖》第八册摹刻有隆兴二年(1164)中秋行书赐曾觌的《政道帖》,淳熙年间御制正书赐明州(宁波)德光和尚的《和灵隐长老诗偈》、《赐问佛照禅师语》和行书赐明州天童寺的“太白名山”四大字等碑刻。

         孝宗作为高宗亲自考察选定的接班人,其书法行为和书法观念也与高宗一脉相承。一方面,他在当政时期也像高宗一样,尝以宸翰赐宰执大臣和新第进士,先是以太上皇宸翰相赐,后来也以亲写题榜、亲笔御札、亲书经史等相赐。隆兴二年(1164),孝宗于德殿御制御书《武经龟鉴序》赐建康都统制王彦,王彦刊石立于本司。乾道八年(1172)二月二十六日和二十七日,孝宗皇帝连下亲书手救二道以赐虞允文,这就是现归台北林氏兰千山馆所藏的《乾道御札二通》。另一方面,孝宗在书法观念上忠实于高宗,不仅多次在宣示太上皇宸翰时大唱赞歌,而且也亲写高宗论书语录,如传世墨迹《法书赞》即是,其内容涉及王羲之、王操之、怀仁、虞世南、怀素等书赞,其中“王羲之书赞(《兰亭》)”一条,辞曰:“右军笔法,变化无穷;禊亭遗墨,行书之宗。奇踪既泯,石刻亦工;临仿者谁?鉴明如铜。”与俞松《兰亭考》卷二著录的宋高宗在绍兴十年庚申(1140)所作的“复古殿《兰亭赞》”内容完全相同。由此,就使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孝宗所书《法书赞》,不仅内容可能全部为高宗所作,可能连书法本身也是出自临写高宗书迹。
       
        其余诸帝号称能书,但总体一代不如一代。唯一稍见例外的是理宗赵昀(1205-1264),其书法虽“亦从高宗家法中来”,但据传世书迹考察,已见有别于高宗书风的地方,即楷书可能受到了当时名满大江南北乃至东瀛的张即之(1186-1266)书风的影响,行草书笔锋外露,姿势稍媚。

        (二)吴、杨二后及南宋后妃的书法

        南宋诸朝皇后、贵妃中多善书者,而且她们的书法也与高宗貌似。显然,高宗尝书经卷、诗扇、临古法帖等以赐后宫,成为了她们学习书法的范本。依赵宋皇室习惯,禁中内夫人往往受命为皇帝代书,因此字学当朝皇帝而能肖似,是后宫夫人的必修课。据李心传记:

          本朝御笔、御制,皆非必人主亲御翰墨也。祖宗时,禁中处分事付    外者,谓之“内批”,崇、观后,谓之‘’御笔”。其后,或以内夫人代之。近    世所谓“御宝批”者,或上批,或内省夫人代批,皆用御宝。又有所谓 “亲笔”者,则上亲书押字,不必用宝。

         又据元人王祎的记载:

         宋制:天子御书札付外,谓之“内批”,又谓之“御笔”,其词多词臣    所拟进,而皆内夫人所代书。所谓“御宝批”者,则或上批,或内夫人    批,皆用御宝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所谓“亲笔”者,则上所亲书,或加押字,不用宝也。今观熙陵赐丞相张文定公齐贤母子二札,前一札辞意字画甚古雅。不用    御宝,盖亲笔也;后一札词既温畅,字亦秀润,复识御宝其后,盖御宝批也。习典故之学者,必有考于斯。

而明人刘绩《霏雪录》卷下的记载更为简单直接

          而明人刘绩《霏雪录》卷下的记载更为简单直接:

          宋故事,禁中处分事,付外谓之“内批”,又谓之‘御笔”,皆内夫人  代书。而所谓“御宝批”者,或上批,或内夫人批,皆用御宝。惟亲笔,则上亲书押字,不必用宝也。
     
          依上所记之形式,再结合具体内容与书迹,可以作为判别传世所谓御书是出自代笔或是亲书。
   
         有关南宋后妃善书者,《书史会要》卷六记有四位:
               
         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开封人。吴宣靖王近之女,高宗后。博习书史,妙于翰墨。帝尝书《六经》赐国子监刊石,稍倦,即命后续书,人莫能辨。

         恭圣仁烈皇后杨氏,宁宗后。忘其里氏,或云会稽人。杨次山者,亦会稽人,后自谓其兄也。少以姿容选入宫。颇涉书史,知古今,书法类宁宗。
 
         刘夫人希,字号□□。夫人建炎间掌内翰文字,及写宸翰字,高宗甚眷之。亦善画,上用“奉华堂”印记。

         杨氏,宁宗皇后妹,时称“杨妹子”。书法类宁宗。马远画多其所题,往往诗意关涉情思,人或讥之。
    
          上述四人中,当今学者认为“杨皇后”与“杨妹子”其实就是一人,所谓杨妹子为杨皇后之妹,可能是元、明人的误记。而甚为高宗所眷的“刘夫人”者,未见有其署款或钤盖“奉华堂”印记的作品传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她既然是建炎年间“掌内翰文字,及写宸翰字”的内夫人,那么她的书法就应该同当时的高宗一样,是类似黄庭坚的字体。
 
          另据厉鹗《玉台书史》所辑,尚有以下两位:
        
          刘贵妃,临安人。绍兴十八年入宫,专掌御前文字。工书画。(陈善《杭州府志》)
       
         度宗昭仪王氏,会宁郡夫人昭仪王秋儿。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东宫直书阁,能属文。鹤骨癯貌。度皇自即位后,万几之暇,批劄书阁,式克钦承,皆出其手。(《随隐漫录》)
   
        上述诸人中,高宗皇后吴氏与宁宗皇后杨妹子,堪称南宋后妃善书的代表。

         吴皇后(1114-1193),大臣吴近女。年十四,被康王赵构选人宫中。高宗赵构即位后,因“颇知书”而侍奉左右,深得高宗喜爱。建炎四年(1130)进封才人,“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由是宠遇日至”,与张氏并为婉仪,不久就进封贵妃。绍兴十三年,册立为皇后。高宗退位后,陪侍在德寿宫终老,卒而攒袝于永思陵,谥曰“宪圣慈烈”。

吴氏工书法,入宫后,字学高宗赵构而绝相似

   
        吴氏工书法,入宫后,字学高宗赵构而绝相似,南宋人所撰史书中就多加记载,有云:“初,皇后尝临《兰亭帖》,逸在人间,太傅、醴泉观使、咸宁郡王韩世忠以钱百万得之,识者以为真修禊所书。世忠表而献之,上徐验玺文,乃知为中宫异时临本。是月,以赐保康军节度使吴益。益刊之于石。”又有云:“高宗御书《六经》,尝以赐国子监及石本于诸州庠。上亲御翰墨,稍倦,即命宪圣续书,至今皆莫能辨。”除了为高宗代笔《御书石经》外,吴皇后的传世书迹,尚见题画纨扇书页两种,现均藏故宫博物院。另见明人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三、清初顾复《平生壮观》卷七等书著录者若干。
       
          杨皇后(杨妹子,1162-1233),遂安(浙江淳安)人,或谓会稽(浙江绍兴)人。少以姿容选入宫,庆元三年(1197)四月进封婕妤,五年进婉仪,六年进贵妃。据《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下·恭圣仁烈杨皇后》记:“恭淑皇后(韩氏)崩,中宫未有所属,贵妃与曹美人俱有宠。韩侂胄见妃任权术,而曹美人性柔顺,劝帝立曹。而贵妃颇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帝竟立之。”而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二《上德二·今上杨皇后》记:“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甲申,立为皇后……后知书史,通古今。”可见杨氏同样是一位因为擅长书法而得到皇帝宠爱的后妃。宋理宗赵昀在诏选为皇子和即皇帝位的过程中,曾得到她的照顾,因此理宗即位后,一度让她以皇太后的身份共同听政。宝庆五年十二月(合公历应在1233)卒于慈明殿,谥“恭圣仁烈”。

         杨皇后(杨妹子)善书,除《书史会要》记载外,清人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一二著录有多条材料,如引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太清宫,宁宗时建。杨皇后书《道德经》石幢。”又引明人张翼、包衡《清赏录》:“马河中远进御及赐贵戚画,宁宗每命杨妹子题署,有‘杨娃印章’。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杨娃者,宁宗恭圣皇后妹也,书法类宁宗,以艺文供奉内庭,其迹惟远画见之。”又,元吴师道《礼部集》卷五《仙坛秋月图》诗题下有注云:“宫扇,马远画,宋宁宗后杨氏题诗,自称杨妹子。”自元、明以来,众家所见所记,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杨皇后的书法类宁宗而法高宗,并且有较大的相似性;二,传世南宋晚期的宫廷画家马麟、马远的传世画作或对页上,多有她的题诗或题图名。根据徐邦达的考察与记录,传世杨皇后(包括自称“杨妹子”)的书迹可能多达二十种,书迹不见传世而见诸历代书画资料之著录者又有十余种。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宗赵构以“中兴之主”而主南宋前期书坛的基本状况。赵构在他退处德寿宫后,继续以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影响着当时的社会主流人物。赵构所构建的书学思想以及他的书风深刻地影响了整个南宋时代的宫廷书法的基本风尚。

        赵构以南宋书法第一流人物而留名书史,其成就与形象和他作为帝王的作为既有反差又有关联。所谓反差者,无非是后人眼中作为帝王的赵构形象负面色彩更浓一些,作为书家的赵构形象则正面色彩更多一些;所谓关联者,其于家国不思进取恢复,其于书法沉浸于复古,两者之间必然有一种共同的性格因素在起作用。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