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二梁” 墨林双璧—帖学余韵

2019-06-19 1,189 0 举报/投诉

“南北二梁” 墨林双璧—帖学余韵

    梁巘(清乾嘉年间人,生卒年不详),字闻山,安徽毫州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官四月!巴县知县。他晚年辞官,主讲寿春书院,以工李北海书而名于世。梁同书(1723一1815年),字元颖,晚号山舟,浙江钱塘人,大学士梁诗正之子。他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70岁后乃变化。其书法名满天下,求书者“只日数束”。晚清书法家杨守敬在其《学书迩言》中曾有“山舟领袖东南,闻山昌明北宇”的评论。《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记载:当时二人并称,巘日“北梁”,同书日“南梁”。于是就有了晚清书史上的“南北二梁”、“墨林双璧”的说法。中国书法五千年。
    梁巘书风仍属于帖派一路。他曾经说:“吾少年学苏、米,意气轩举,多有欺人之概。”后以王羲之、董其昌为法,而对李邕书法极其崇拜,专攻李北海。他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说:“李北海书全凭气力,拓开间架。”又说:“唐碑行书数李北海《云摩碑》,王缙、苏灵芝诸人皆不及也。北海逸气生动,通身贯注,裴休所谓‘书中仙手’者也,且有英雄盖世之概。”梁巘书法遒劲俊爽,墨气浓重蕴藉,线条粗细相宜,结体敬侧有姿,颇具李邕风范。梁巘书风的基调是传统帖学的,对阮元的碑学体系似乎置若阁闻,仍热衷于晋唐的风格。他说:“笔法既得,更多临唐帖以严其结构。”“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他的“最忌野”是不是有所指很难予以判断,但从其他言论中可以看出,其虽处北方,但对取法碑版不是很感兴趣。

    【清】梁巘行书轴:
    梁巘宽厚而乐以推举贤能。他主讲寿州书院时.见邓石如所作篆隶、印章.日:“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耸,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凌栋数百年之巨公矣。’故致书推荐邓石如至收藏家金陵梅家学书。邓石如后来取得杰出的艺术成就,与梁巘之乐荐有直接的关系。

    梁巘不仅在书法创作上不让时贤,在理论研究上更是独树一帜。其代表作就是人们熟知的《论书笔记》和《承晋斋积闻录》。“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由于梁巘官位不显,又长期课徒原籍寿州书院,故声名不及同时代的刘墉、梁同书诸公,但是其杰出的书法创作和其独具见地的书学理论,使他与梁同书并称,以致“无梁不成家”、“无梁不为富”的说法至今仍为盛行。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梁巘本性恬静,喜欢闲来读书,静心听琴。但由于为生活所迫,此愿终究未能得以实现。他自己曾经这样说:“吾思购净室三间,中悬元宋名人书画,案头置古书、古帖数十种,清昼良宵,下湘帘,焚沉香,静坐凝神,便有无量受用,而此愿亦未能偿,日嫌疲劳冗杂,岂清闲亦不与人也耶?”

    【清】梁同书行书《论书》轴:
    梁同书书写的碑文和创作的作品不可胜数,所书碑版几遍衰宇,负盛名60余年。晚年纯任自然,章法平德,行距疏朗,貌丰骨劲,韵味神藏,冠绝时流。《论书轴》是梁同书89岁时的作品。此件行书作品不拘苏、米形迹,而神韵自得。

    梁同书以颜、柳、米为师法的对象,晚年则纯任自然。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这些都是承继赵松雪董其昌遗风的结果。其诗词多雅意,文章也清峭,但均为其书名所掩。《清稗类钞》这样来评论梁同书的书法:“梁山舟学士书法名播中外,论者谓刘文清朴而少姿,王梦楼艳而无骨,翁覃溪临摹三唐,面目仅存,汪时斋谨守家风,典型犹在,惟梁兼数人之长,出入苏、米,笔力纵横,如天马行空,汪文端、张文敏后一人而已。”这些评论似有溢美之意,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梁同书的与众不同。也可能是由于家庭背景或是高寿的原因,梁同书在当时的书法冠绝时流,影响很大,求购者络绎不绝;由他书写的碑刻和题记不可胜数,负盛名60余年。因为他所使用的书写工具专一,而使得一批文房四宝也跟着涨价。正如《清稗类钞》中所说:“梁性孤僻,作书喜用许虚白纸,夏岐山、潘岳南笔,刻石必陈云构、陈如冈、冯鸣和。及虚白纸盛行,冯、潘、夏、陈因以致富。”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梁同书平生书法创作甚勤,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在去世前数日,仍坚持书写,竟然连自己的讣告文书也是自己亲自书写,并且苍劲如昔。因此,其传世书迹很多,其中小楷书作尤多。
    “南北二梁”的书法是传统帖学的延续,是碑学兴起前暂时的沉寂。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