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分半书 乱石铺阶—郑板桥谈谐幽默的叛逆精神

2019-06-19 1,034 0 举报/投诉

六分半书 乱石铺阶—郑板桥谈谐幽默的叛逆精神

    在整个中国书画史上,像郑板桥那样能够家喻户晓并拥有绝佳口碑的书画家真是太少了;一幅“难得糊涂”更是张挂于万户千家,备受人们爱戴。关于板桥的逸闻趣事也走进了大街小巷,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人,板桥的字在众多人的眼里也就成了最好的了。

    【清】郑燮行书《卢延让苦吟诗轴》:
    “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汇在诗文书画之中,但他们绝不粉饰太平,而是用诗文书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郑板桥创造了一种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六分半书体.人称“乱石铺阶.体。郑板桥的生花妙笔正是他狂放不羁个性的流薄,这使他的书法具有了“真气、真意和真趣’。

    郑燮的书法自出新意,真、草、隶、篆杂合其间,人称之为“乱石铺阶”,他自称为“六分半体”。他要创作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霆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的全新书法样式。在这“六分半书”中,篆、隶、楷、行、草各尽其能。在笔画线条上,他直接导用其画兰画竹的造型手法。清蒋士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碟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清何绍基也赞尝有加:“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他在章法的处理上采用“乱石铺阶”的方式,把字写得忽大忽小、或长或短、有方有圆、时浓时淡、肥肥瘦瘦,真可谓极尽“变化”之能事。中国书法五千年。
    郑燮(1693一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世籍苏州;明洪武年间,祖上迁居兴化,遂为江苏兴化人。他是“扬州八怪”中思想最活跃的一位。对前人的经验,他主张学一半抛一半,不能全学。在书学理论和书法创作趋向上,郑板桥与金农是基本一致的。在书法的取法和风格上,他与金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彼此互应,互为表里。他有一则宣言式的题跋:“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运太傅之笔,为右军之书,而实出以己意,并无所谓蔡钟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郑板桥集》)。这是郑燮对传统的现代阐释。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众所周知,金农、郑燮等人的主要成就是在绘画上的贡献。他们以画家身份出现,又以怪而名天下,因此,所谓的“怪”,应该是画风的“怪”才对,但他们的画风比之书风要显得正统得多。也就是说,扬州画家的画风,从绘画语言与图式的演变方面看,是很传统的,完全是徐渭、石涛的脉络。而世人所称之为怪,主要的缘由恐怕在于他们在书画的结合方面,尤其是书法的创新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令人无可奈何的“怪诞”地步。金农的方折峭劲、用笔如板刷,两端如截、字体奇古的隶楷,在画面上顶天立地、直贯到底的密密麻麻的长题与板桥见缝插针、东倒西歪、如乱石铺阶的著名题跋,都是背经叛道的杰作。
    而郑燮的书法“东倒西歪”,有着很深的情感基础,这可以从郑燮的一则题跋(《题乱兰乱竹乱石与汪希林)))中见出:“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更如他赠金农的诗所说:“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能学其皮?”

    【清】郑燮草书《七律诗轴》:
    郑燮传世的草书并不多见。最常见的是他用汉分杂楷、草的“六分半.书体。这件草书作品,用笔虽然仍是“郑家笔法’,但草书的枯笔效擦、墨色的轻重变化等,有别于郑燮的其他书作。

    郑燮仕途艰难。他在科举道路上的长途跋涉非常人可比拟:“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因此,郑板桥比常人更能体会到馆阁体的危害。所以,他在完成科举的任务以后,就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干禄体书法,从旧范式中奔突而出,从而构建出一种新的范型,并且振臂高呼“蝇头小楷太停匀,长恐工书损性灵”。于是,他以篆隶体参合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的“六分半书”诞生了。我们今天读郑燮的六分半书,还能感悟出他为人的刚毅。对此,夫子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另外,郑燮的许多题画诗极富哲理,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誉。如他送给巡抚大人的一幅墨竹,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再如《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