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光亮泽 走向僵化——台阁体与“二沈”书法

2019-06-19 1,329 0 举报/投诉

乌光亮泽 走向僵化——台阁体与“二沈”书法

    书法中的所谓“台阁体”,产生于明代,是楷书走向僵化的产物,至清代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明代的“台阁体”有文学“台阁体”和书法“台阁体”两种。文学台阁体是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这一时期正是明朝的“太平盛世”,“三杨”备受皇帝宠信,位极人臣。他们的诗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应制”和应酬之作为主,由于效法和追随者众多,遂成一代之风气。这种“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实,实则脱离社会生活,徒有工丽形式而已。但由于统治者的爱好,苟苟蝇蝇的利禄之士,得官之后竞相摹仿,以致衍为流派,文坛风气遂趋于庸浮,导致了千篇一律的文风。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台阁,是尚书的别称,也代指官场。科举走向八股取士,士子们在答卷时写的字要方正、光洁、乌黑和大小一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乌、光、亮”的台阁体书法。这是楷书走向僵化的开始,是伴随着文学的台阁体和文风的“八股”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呆板僵死的楷书字体。对于有才华的书法家来说,这是一种无形的束缚。书法的台阁体,是对抒发情性本质的悖反。明初书法台阁体的风行,是统治者极力倡导和干预的结果。

    【明】沈度《张桓墓志铭》手稿(局部):
    “二沈’指沈度、沈架两兄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二沈’成了“馆阁体.书法的代名词。《张桓墓志铭》就是人们指称为“馆阁体’的楷书。其实就是用笔和结体都很周到的楷书.假如不和什么“馆阁体”相联系的话,也很难说是什么“呆板”、“持”和死气沉沉。

    台阁体书法的“领袖”是谁?人们往往把“台阁体”书法家这顶并不光彩的帽子戴在沈度、沈9两兄弟的头上。沈度(1357一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松江华亭人。沈度的弟弟沈9f字民望,号简庵。后人称此为“二沈”。他们兄弟二人同时以书法知名,是由其特殊条件所决定的。明朝历代帝王也和其他王朝的帝王一样爱好书法。“二沈”生活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明成祖也是一个特别爱好书法的皇帝。他曾下令征招四方善书者人翰林做中书舍人,抄写文告典章,更从其中选出28人专习羲献书。同时,他又将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拿出来,让这些善书者临摹学习。沈度的楷书是以晋唐小楷和唐代虞永兴《孔子庙堂碑》为基础的,写得极为工整匀称,平正圆润。明成祖对沈度的楷书十分喜欢和推崇,甚至说他是“我朝王羲之”。因而,他成了一个地道的御用书法家。沈度每日陪伴着皇帝写诏版文告,一时间声名振于朝野。沈度因受到皇帝的赏识,书法的名声盖过了当时其他书家如解绪、胡广、梁潜等人,于是,朝野上下争相模仿,“馆阁体”书法由此而形成。“二沈”之书遂开明代台阁体之先河。
    今天人们一提到台阁体,就会产生一种厌恶或至少不喜欢的印象和感觉。台阁体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贬义词。其实,二沈书法,尤其是沈度的楷书,虽显得有些呆板,但就其艺术性来讲,无论其用笔、结体还是章法等方面,应该说还是很有品味的.沈度兼擅篆、隶、真、行诸体,沈聚兼擅楷、行、草书。沈度以婉丽取胜,沈果以遒逸取胜。所谓生不逢时,在二沈这里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楷书走到明代已近于穷途末路,创新已成为不可能的现实。随着文明的演进,社会形态的不断规范化,远古的魏晋风韵和大唐的流金岁月不复再来,初发芙蓉、清雅飘逸的二王书法,庄严规整、无懈可击的盛唐楷法,都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二沈的楷法功力再深厚,也很难逃出古人的框架,最终还是栽进了呆板、平直的泥潭,甚至被后人戴上“乌、光、亮”的帽子之后,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台阁体在初期的“二沈”时期,其实并不是那样的呆板。台阁体发展到清代,才真正演变成为呆若木鸡、布如算子的僵化书体。作为开风气之先的沈度、沈聚两兄弟,自然要“名垂史册”地背上这开馆阁体先河的“罪名”了。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