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鼎咸:把书法“副业”做得活色生香

2019-06-19 1,052 0 举报/投诉

  

  萧鼎咸(1905年-1973年):江苏扬州人,字绍源。现代书法家。楷、行、草、隶各体皆擅。行草尤妙,以孙过庭、黄庭坚、董其昌诸家筑基,融合变化,自成一格。雄健苍遒,清隽洒脱,兼而有之。同时对我国早期邮电事业也作出不小贡献,毕生从事邮电工作。文革时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68岁。现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萧鼎咸夫妇在南京贡院街家中

  

  上世纪40代后期,萧鼎咸夫妇与子女在连云港寓所

  

  上世纪60年代,萧鼎咸与子女在南京白鹭洲

  

  萧鼎咸夫妇在连云港寓所与儿女合影

  ■编者按:在雨花台功德园,长眠着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老革命家,他们的名字也许您并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音乐、绘画……他们工作的领域对我们来说也似乎有些陌生。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生活的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发现》周刊联合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人物”,为您介绍这些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萧鼎咸是现代知名书法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主业其实是邮电业,其父亲就是清末邮电业的先驱者之一。但是,生于人文荟萃的扬州东关街,受到这里的艺术文化熏陶,萧鼎咸从小就对中国传统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一“副业”当中。

  近日,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采访了萧鼎咸的长子萧平先生,听他讲述了其父亲传奇的一生。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

  受父亲影响,从小就有一颗济困扶危的心

  江苏扬州东关街,是一条人文荟萃的老街,很多艺术名人都在这条街上居住过,文化气息浓厚,萧鼎咸就出生在这条街上的一个书香家庭。

  萧鼎咸的父亲萧子贞从事的是在当时比较新兴的邮电业,也是一位民主人士,据说是当地最早剪除辫子的人士之一。不仅如此,萧子贞对书画也非常喜爱,与扬州很多有名的书画人士有来往,比如陈含光、吴笠仙、蔡易厂、李圣和等扬州书画家都曾为其作过书画、治过印。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萧鼎咸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他精通古典文学,熟悉中国诗词,热爱绘画,长年坚持研习书法,还非常喜爱盆景艺术。萧鼎咸早年上过私塾,后来又进过洋学堂。长大后,他子承父业,也从事了邮电方面的工作。但业余时间,他把精力都放在了研习书画和盆景上。

  受父亲影响,萧鼎咸从小还培养出一颗济困扶危的心。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冬天,萧鼎咸和同学放学后出去玩,路上遇到一个挑担卖小吃的老人,老人在走到一块有冰冻的路面时,不小心滑倒了,挑的担子翻倒在路上,里面的小吃洒了一地。周围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这个画面好笑,发出了笑声。只有萧鼎咸没有笑,他觉得老人非常可怜,辛辛苦苦做的小吃全洒了不说,自己倒在地上半天还起不来。于是他跑到宿舍,把自己一个月的伙食费全部拿出来给了老人,而自己在那个月则紧衣缩食,四处借钱才熬到月底,等到家里寄来下个月的生活费才缓解这一窘境。

  这种济困扶危的举动萧鼎咸一生没少干。在路上,只要看到乞讨者,他都会施舍钱币或食物给他们,去路边做小买卖的老人或小孩那里买香烟,他也从来不要找来的零钱,直接就留给他们。

  这种刚直不阿、纯真善良的品格也体现到了萧鼎咸的书画艺术上。

  书法尽显其清隽刚劲品格,提倡书法要注重人品

  萧鼎咸的书法,并没有专门请大师面授机宜,因为家中常有文艺名人来往,在与他们的交流和自己的研习感悟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萧鼎咸首先从自习碑帖开始,从二王、黄山谷、赵孟頫到董其昌,脉络非常清晰,清隽飘逸中寓着刚劲和挺拔,这主要是他行楷和行草的特征。他也偶作篆、隶,隶书与陈曼生似有所合。他在结体和用笔上的推敲和斟酌,也花费了很多心血,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格局和风格——在严谨、方挺中,生姿韵,求变化。不论蝇头小楷,还是擘窠大字,都不失法度。甚至平日钢笔字的书写,都可视为规范的帖。

  萧鼎咸的大儿子、现今著名书画家萧平先生在幼时常在父亲写字时为其拉纸,也从父亲那里学习了很多书法技能。每次写字萧鼎咸都下笔沉重,疾而有力,没有犹豫和迟疑。那种严谨中的绽放,沉稳中的爽利,正是萧鼎咸性格的写照。

  萧鼎咸曾这样教育过长子萧平:“你注意到飒飒秋风中的枯草了吗?它挺着茎,并不倒下,让劲风吹播它的种子。”

  与长女萧安探讨书法艺术上的见解时,也曾提到,书法艺术不能“随人脚踵”,“人品不高,落笔无法”,要想写好字,还要注重人品、德行的修养。

  与多位影视明星、文人有交往,曾帮吕凤子渡难关

  身逢乱世,萧鼎咸一生也是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搬到重庆,萧鼎咸作为邮电业的高级管理者,也搬到了重庆,住在当时的中央电影制片厂附近。因此当时的很多影视明星成了萧鼎咸家里的常客,如赵丹、白杨、魏鹤龄等大牌明星,与萧鼎咸夫妇都有往来。萧鼎咸的大儿子萧平就是在重庆出生,他的很多幼年照片就是由制片厂的摄影师所拍。

  不仅有影视圈人做邻居,还有作家朱自清、画家司徒乔与他们比邻而居。所以萧鼎咸家常年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重庆,萧鼎咸与著名画家吕凤子还结下了深厚友谊。因为两人都对书画情有独钟,萧鼎咸也很喜欢结交书画界的翘楚,当时吕凤子也因战乱避居重庆,在这里创办了艺术院校“正则蜀校”,于是一来二去两人就相识了,并常在一起探讨书画。

  当时“正则蜀校”地处偏僻的璧山,常有抢劫事件发生,有一天夜里,吕凤子家也遭到一群强盗抢劫,财产被抢劫一空,吕凤子也差点丧命。萧鼎咸得知后,赶紧出钱接济他们一家,帮他们渡过难关。抗战结束后,两人虽各奔东西,但依然有书信来往。

  文革时家里依然文化气息浓,可惜突发脑溢血去世

  抗战结束后,萧鼎咸一家返回了南京,但时局依然不稳,而萧鼎咸从事的邮电工作也时常有工作调动,家也经常跟着搬迁。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萧鼎咸曾调往连云港工作,全家也跟着搬到了那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萧鼎咸又被调往宁波,去接管那里的邮电工作。这时常有国民党的飞机来轰炸沿海城市,处境非常危险,萧鼎咸只好把家人安排到郊区躲避,自己则只身在宁波处理工作。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萧鼎咸一家才正式在南京定居,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这一时期,也让萧鼎咸终于有机会可以定下心来好好钻研自己热爱的书画和盆景艺术。萧鼎咸留下的书画作品,也主要以这一时期的居多。

  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很多文人遭到迫害,萧鼎咸因另有主业,加上平时待人友好诚恳,所以没受到什么打压。只是心爱的书画事业无法继续,只能在与意趣相投的友人交谈时聊聊书法创作,作品却很少了。

  尽管外面局势紧张,但萧鼎咸家中依然是文化氛围浓郁。当时,长子萧平已经从省国画院毕业,家中常有其“小伙伴”来交流作画。萧鼎咸非常支持这样的活动,对前来交流的小伙伴总会非常热情地招待,并和他们一起探讨书画,偶尔也会指点一二。当时很多小伙伴离家较远,生活也比较拮据,而到了萧鼎咸家,总有好吃的好喝的款待,所以小伙伴们也非常喜欢来。

  在交谈中偶尔谈到时局,一向温文尔雅的萧鼎咸也会表现出少有的激愤,特别是对文革中践踏传统文化的行为,萧鼎咸表现出极大的义愤。

  萧鼎咸一生都很爱才惜才,在文革中,萧鼎咸的一位部下,同样在书画方面也很杰出的同事受到迫害,萧鼎咸非常痛心,他经常跟长子萧平讲,以后一定要好好帮助这位同事,不能埋没他的天分。后来,这位同事经过萧平的多方举荐,终于成为当代书画界的翘楚。可惜,萧鼎咸没有能够等到这一天,甚至没能等到文革结束,便于1973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享年68岁。

  爱读书,尤其喜欢看鲁迅的书

  在长子萧平眼中,父亲萧鼎咸既是自己的父亲,又是自己的老师,他从小就是站在父亲书桌旁长大的。他说:“父亲每次写大字时,我都会帮他拉纸,这也正是我学习的机会。这为我后来从事书画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萧平眼里,父亲一直是一个温文尔雅、沉稳又不失刚毅的人,他对子女也是关爱有加。萧平记得他不满20岁时,第一次出远门,跟随老师钱松岩、亚明等去青岛写生,父亲给他写了第一封信,信中说:“平儿,你是第一次出远门,这几天我们时刻记挂着你,昨日下午接到你来信才放心。回忆解放初期我在杭州学习时,很想能看到你从宁波来封信,可是那时你还不能写,光阴真快,现在你已不但能写,而且能很好地反映你的感情,使我得到很大的安慰。”朴实的话语,透露出父亲的真诚和关爱。

  长女萧安也曾回忆父亲的点滴,她说,父亲非常爱看书,经常逛书店,除了自己看书,还常常给儿女们布置课外阅读,诸如《滕王阁序》《桃花源记》《赤壁赋》等,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读得熟之又熟了。父亲还很崇敬鲁迅先生,只要他在书店看到新出版的鲁迅书籍,即使当时手头再拮据,他都会想办法买回去熟读。

  除了看书、写字,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摆弄盆景,工作之余,常见他在案几上放置一盆盆景,把玩欣赏细观,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

相关文章

毛笔字只有书法家才能写,不是书法家就没有资格写?
书法已被中医认定为养生之首,不同书体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河北工会系统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
江南百景图中,上海书法家们开笔贺岁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走进中国载人航天
永春县举行“百名书法家千福送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