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陈思《宝刻丛编》与佚名《宝刻类编》

2019-06-19 1,122 0 举报/投诉

陈思《宝刻丛编》与佚名《宝刻类编》

 

         陈思(约1200前一约1267后),临安(杭州)人。初为都城临安鬻书人,理宗朝时曾官“成忠郎、缉熙殿、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其与魏了翁颇有交往,魏氏曾为陈思所编之书作序。陈思性嗜古,通经史,旁搜博征,用力甚勤,尤擅书学,工书法。曾编刊《海棠谱》、《书苑英华》、《小字录》及《两宋名贤小集》等。编著《书小史》、《书苑菁华》、《宝刻丛编》,在开庆元年(1259)前后相继成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宝刻丛编》二十卷,著录了自秦《石鼓文》、《诅楚文》至五代石刻文字的目录,可视为当时中国各地碑刻之总目。此外,也包括了少量的铜钲、铜钟、铁器的铭文,兼及若干法帖。全书以《元丰九域志》京府州县为纲,石刻名目依年代顺序排出,其石刻地理之可考者,按各路编纂;未详所在者,附于卷末。在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只限南方的基础上,陈思也把河、淮以北收入其内。每条石刻名称之后,主要采辑了《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以及《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京兆金石隶》、《复斋碑录》、《曾南丰集古录》、《资古绍志录》等书的各家题识。上述诸书多有亡佚,《宝刻丛编》保存之功不可没。可惜原书在清代已无完帙。现在所能见到的刻本,除《四库全书》“河南巡抚采进本”外,尚有道光末年吴式芬刊本和光绪十四年(1888)陆心源十万卷楼刊本等。如吴氏刊本完整者仅第五、七、八、十三、十四、十九、二十卷,其余几卷也都残缺不全,第十一、十六、十七三卷则全佚。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宝刻丛编》,宋代金石学著作。是当时中国各地碑刻的总目。宋理宗时临安书商陈思编辑。   全书共二十卷,著录从秦石鼓文、诅楚文到五代石刻文字的目录,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铜钲、铜钟、铁器的铭文,还选取了一些法贴。书按南宋地方行政区划编排,将保存于每县的石刻名目依年代顺序排出。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也按地方列碑目,但只限南方,而陈思则把河淮以北也收入其内。凡地点不详的石刻都列在第二十卷之中。每条石刻名称之后,列有摘抄自各家的题跋,主要有《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还有《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京兆金石隶》、《复斋碑录》、《曾南丰集古录》、《资古绍志录》等。这些书多早已亡佚,通过《宝刻丛编》方能部分地保存至今。此书在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已残缺不全。现在所能见到的刻本有道光末吴式芬刻本和光绪十四年(1888)陆氏十万卷楼刻本。吴刻本完整者仅第五、七、八、十三、十四、十九、二十卷,其余几卷也都残缺不全,第十一、十六、十七三卷则全佚。   南宋时还有一部名为《宝刻类编》的石刻目录,作者不详。刻书按碑刻书写人的身份分类,将书写人分为帝王、太子、诸王、国主、名臣、释氏、道士、妇人等类。书在清代已佚。清人从《永乐大典》中抄出,汇为八卷。今有道光十八年(1838)刘喜海刻本和咸丰时粤雅堂丛书本,另外还有北京图书馆藏宋抄残本。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宝刻类编》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不载其名,诸家书目亦未著录,惟《文渊阁书目》有之。然世无传本,仅见於《永乐大典》中。核其编写次第,断自周、秦,迄於五季,并记及宣和、靖康年号,知为南宋人所撰。又宋理宗宝庆初,始改筠州为瑞州,而是编多以瑞州标目,则理宗以后人矣。其书为类者八:曰《帝王》,曰《太子诸王》,曰《国主》,曰《名臣》,曰《释氏》,曰《道士》,曰《妇人》,曰《姓名残阙》。每类以人名为纲,而载所书碑目。其下各系以年月地名。且於《名臣类》取历官先后之见於石刻者,胪载姓氏下方,以备参考,诠次具有条理。其间如书碑篆额之出自二手者,即两系其人,近於重复。又如欧阳询终於唐,而系之隋。郭忠恕终於宋,而系之五季。只就所书最初一碑为定,时代岁月前后,未免混淆,於体例皆为未密。然金石目录自欧阳修、赵明诚、洪适三家以外,惟陈思《宝刻丛编》颇为该洽,而又多残佚不完。独此书蒐采赡博,叙述详明,视郑樵《金石略》、王象之《舆地碑目》,增广殆至数倍。前代金石著录之富,未有过於此者。深足为考据审定之资,固嗜古者之所取证也。原本屡经传写,讹脱颇多。谨详加订证,厘次如左。其《名臣类》十三之三,《永乐大典》原阙,故自唐天宝迄肃、代两朝碑目未全,今亦仍其旧焉。

 

 

相关文章

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理论
崔瑗·草书势-历代书法理论
许慎·说文解字序-历代书法理论
蔡邕·篆势、笔论、九势-历代书法理论
钟繇·用笔法-历代书法理论
卫铄·笔阵图-历代书法理论

发布评论